可“盐”可“田” 昔日盐碱地即将丰收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2:19:33
作为江苏“大粮仓”,盐盐城拥有1160万亩农田,日盐其中近500万亩由盐碱地开发而来。碱地即在这里,丰收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盐用神来之笔书写着“沧海变桑田”的日盐传奇。眼下,碱地即丰收季正在开启,丰收他们也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盐
初秋时节,盐城亭湖区东部,碱地即稻香弥漫。丰收6000多亩水稻一望无际,盐在蓝天白云下随风舞动。日盐尽管今年种下的碱地即水稻面临栽插延期、后期干旱等不利因素,但是长势依然很好。
江苏省农科院新洋基地稻麦团队负责人崔必波站在稻浪中欣慰地说,为保证水稻产量,采用了高品质的水稻机插秧栽插技术、绿色高效的植保技术、精量的施肥技术,以及水稻一喷多防的增产技术等,水稻长势喜人,预计十月份收割,平均亩产有望达到650公斤。
广阔稻田中,有一处水稻品种引进安全性种植测试基地引人关注。记者发现,测试基地种植的水稻,植株高低不一,颜色深浅不一,在阳光下轻摆。原来,这里种植着南粳5818,南粳9108、淮稻5号、镇稻32号等20多个水稻品种。崔必波介绍,通过种植测试,为盐城选育更适合种植的水稻品种。从目前水稻长势来看,南粳5818长势最好,抗病性能好,产量也高,有望进一步在沿海地区推广。
这6000多亩稻田不是普通的良田。这里距离浩瀚大海十几公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盐城最早开发的盐碱地。1952年,新洋农业试验站在此设立。自此,选育新品种、改良耕作技术、完善灌溉设施、降低土壤盐分,成为一代代科研人员的使命。崔必波,在这里坚守了33年。他说,正常情况下,两天不下地就难过了,种地已经成为自己的爱好了。希望把更优质的水稻品种在沿海地区推广,这是初心,也是责任。
除了水稻,新洋基地还种植着藜麦、玉米、首乌、葡萄等农作物,科研人员要从中筛选出耐盐碱的品种,以便在改良后的盐碱地推广。眼下,8月种下的藜麦已长成青苗,欣欣向荣,这里还是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成果示范展示基地。
江苏省农科院新洋基地副站长顾闽峰介绍,基地先后引进了33种作物152个耐盐性品种进行试种,发现藜麦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于是,基地重点把藜麦作为突破口,通过八年努力,选育出苏黎一号、苏黎二号两个品种。近年来,通过与江苏沿海集团东台公司开展合作,在东台条子泥垦区3‰至5‰的中度盐碱地开展了规模化试验示范,目前已累计种植2000亩左右,效果很不错。
江苏拥有海岸线954公里,滩涂总面积575.85万亩,约占全国沿海滩涂面积四分之一,且仍以每年近2万亩的速度向海自然淤长。开发利用好宝贵的滩涂资源,对人均耕地面积0.7亩的江苏来说,意义重大。正是一批批科研人员的坚守,让昔日盐碱地变成了大粮仓。顾闽峰说,农业科研人员也是农民,首先自己要把地种好,再教会更多的农民把地种好。要守得住寂寞,做得了事,下得了田,要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为农业做贡献。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孙西娇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