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博物馆有“看头”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4:43:21
5月22日是看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动植物博物馆是南京一个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窗口。
江苏珍稀动植物标本数量最多、物馆种类最全的看头博物馆是哪家?很少有人能随口说出准确答案。也很少有人会想到,南京它就藏在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物馆
白暨豚标本
这里藏有5件完整的白暨豚标本
华南虎、白暨豚、南京东方白鹳、物馆南极企鹅、看头蒙古野驴、南京褐马鸡……在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里,物馆它们或以游或以站或以飞翔的看头姿势固定着,沉默着。南京它们都是物馆业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
该馆馆长戴建华介绍说,在南师大珍稀动植物博物馆,像这样珍贵的标本还有很多。“非洲狮、长颈鹿、金钱豹、秃鹫等很多标本是上世纪70年代从玄武湖动物园获赠,由我们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亲手制作的”;“那四只企鹅,是1984年中国南极考察队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采集到的”……
白暨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被誉为“长江中的大熊猫”、“永远的长江女神”、具有“活化石”之称。该馆副馆长牛志韬介绍说,全国共有白暨豚标本88件,但其中很多都是血液、骨骼类,像南师大珍稀动植物博物馆藏的完整白暨豚标本,非常少见。目前,该馆共藏有5件白暨豚标本,都正在展出。
该馆馆藏最早一件白暨豚标本,要追溯到1956年。著名动物学家周开亚先生在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曾回忆,当时有南京渔民误捕一条“怪鱼”,送到当时还是南京师范学院的南师大来。没有人能叫得出这条“鱼”的名字。周开亚查阅了大量文献,又走访了南京渔民,最终才确定其身份——白暨豚。
白暨豚,之前有人叫它白鳍豚,但它的鳍并非白色。周开亚最终在古籍《尔雅》里找到白暨豚的身影:“鱀,䱜属也,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而后,又通过系统研究,提出应单独划分“白暨豚科”。
1989年,江豚与白暨豚逐浪江面的场景还能见到,但到2002年,随着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只白暨豚去世,这宣告了白暨豚的灭绝。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白暨豚的踪迹。
1984年中国南极考察队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采集到的企鹅
万流汇聚攒就博物馆家底
南师大珍稀动植物博物馆内,藏有多少珍稀动植物标本?
戴建华馆长告诉记者,该馆定位就是以珍稀濒危动植物为主的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目前,该馆藏有动植物标本10万件,其中大型动物标本约1万件,小型昆虫标本5万多件。目前在展标本2000多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1种,国宝级标本21件。包括珍稀植物在内的标本1万多件。
在这些珍稀动植物标本中,有的因为物种已经灭绝、极危、濒危或近危,像白暨豚、东方白鹳、蒙古野驴、扬子鳄、褐马鸡、金丝猴、中华鲟、中华白海豚等等,这些标本自然就很珍贵;还有一些标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也非常珍贵。像100多年前的家鸡骨骼标本,苔藓学奠基人陈邦杰先生采集的标本,蕨类学奠基人秦仁昌先生1920年-1935年期间采集的蕨类植物标本,现在都属博物馆的珍贵文物。
100年前的家鸡骨骼标本
为何一所师范院校,会有如此大体量珍稀动植物标本?记者在各标本下方所贴的标签或盛装标本的容器上的标签中发现了答案。
“东吴大学标本室”、“江苏师范学院生物系标本室”、“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标本室”、“南京师范学院标本室”……这些标签显示了每一件珍稀动植物标本的来源。
据该学院副院长戴亦军教授介绍,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历史悠久,在历次院校调整中,东吴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广州岭南农科大学等高校中类似农科系、生物系等科系,先后并入南京师范大学。这些高校科系原本收藏的标本也随之带了过来,万流汇聚,最终构成了博物馆的基础。在百年来的发展中,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前的生物学系)也从原来的小标本室,渐渐扩展成为标本馆,现在已是江苏省内面积最大、馆藏标本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大型动植物博物馆。该馆现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对全校师生、社会公众与中小学生开放,每年接待近11000人次。
对于生物多样性这个话题,戴建华馆长介绍说,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几十年来,栖息地丧失、过度开发、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气候变化等,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这直接导致了物种数量的急剧减少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进而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因此,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保护措施,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南师大珍稀动植物博物馆是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窗口,通过参观这里的珍惜动植物标本,可让参观者认识到到地球不光属于人类,也属于动植物;那些濒危的动植物的标本,也警醒着人们,要珍惜地球,保护生物多样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本文图片和视频由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