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清秋共话红楼,潘向黎携新作《人间红楼》与南京读者共读红楼一梦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4:43:17
10月27日下午,金陵一场主题为“金陵清秋,清秋共话红楼”的共话共读《人间红楼》新书分享活动在钟山风景区红楼艺文苑旁礼堂举行。《红楼梦》与金陵有着密切关系,红楼红楼红楼南京著名景区钟山风景区也与《红楼梦》有着不解之缘。黎携在《红楼梦》中,新作曹雪芹有许多描写梅花的人间内容,为纪念这位与明孝陵有着不解之缘的南京文学大师,中山陵园管理局于1996年在梅花山东北面修建了红楼艺文苑。金陵
《人间红楼》是清秋小说家、学者潘向黎40年里100多遍细读《红楼梦》积淀而成的共话共读心血之作,同时这也是红楼红楼红楼第三届凤凰文学奖的重磅获奖作品。设计师、黎携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与城市空间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新,新作以及诗人、人间图书策划人马铃薯兄弟等嘉宾现场与作者潘向黎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谈,本场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孙茜主持。
赴约钟山细读经典
《红楼梦》是一部在南京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书
作为国民经典,《红楼梦》是无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挖掘不尽的宝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建筑园林、服饰饮食无所不包。文学爱好者被其卓越的文学魅力所吸引,能从中品味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剖析《红楼梦》,深入研究其丰富内涵,形成了专门的“红学”。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著作汗牛充栋,但《人间红楼》并非一本严肃的“红学”研究著作。“解读《红楼梦》的人很多,但以一个小说家的身份、一个文学写作者的身份、一个40年《红楼梦》读者的身份来解读《红楼梦》的,潘老师独一无二。”作为本书的出版方,孙茜首先分享了《人间红楼》出版的一些背后故事,早前潘向黎就曾在《雨花》杂志上发表过关于《红楼梦》的专栏文章,读者众多,因此《人间红楼》还未出版就早已被多家出版社看中,之所以最终选定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潘向黎也分享了其中的一些原因,“金陵对于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密码,再加上我自己是南大博士毕业的,对我而言金陵又有师承的关系,因此南京的出版社至少在这本书上有先天的血缘吸引。另一方面,凤凰文艺的领导和编辑都是非常热爱《红楼梦》的,与我文气相通,所以赢得了我绝对的信任。从我的立场来看,《红楼梦》是一本从南京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书,能感觉到它的根在金陵,整个气脉、神韵全是金陵的神韵。”
陈卫新从设计师的角度与现场读者分享了自己阅读《人间红楼》的感受,年轻时陈卫新并不喜欢读《红楼梦》,随着年龄增长才越来越有兴趣,“我还研究过里面每个人住宅里的植物、园林设计,这些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等等,我为什么近十年对《红楼梦》特别感兴趣,其实我觉得图像学上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马铃薯兄弟最早是追更潘向黎《雨花》杂志红楼专栏的读者之一,“潘老师这本书是独特的,当代研究《红楼梦》的重要学者很多,但潘老师独特在她用文学的笔法谈经典,用很强的女性意识去阐释红楼。另一个感受是潘向黎老师的文笔是我看过的《红楼梦》相关书中和《红楼梦》气质最吻合的,她不是学者给你讲课,而是用写红楼的方式读红楼,所以说《人间红楼》这本书是几个侧面的潘向黎,一个博士、学者的潘向黎,一个作家的潘向黎,一个独立女性的潘向黎,几个潘向黎在共同完成这本书,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本计划之外的书
潘向黎解读何谓“人间红楼”
《红楼梦》的精妙不在天上、云端,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烟火人间。因为人间有各式各样的人,有离散、有生死、有冲突,因为人间“爱情会有障碍,真心会遇误解,性灵会遇遮蔽,利益会起纷争,这样,绛珠仙子才会有泪可还”。 这是《人间红楼》的缘起,是潘向黎解读《红楼梦》的不同之处。这本书里,她脱去了旧文人的长衫,以现代立场、当代视角去寻找当下生活、当下情感与这部恒久经典之间的链接通路,给我们提供了再次爱上《红楼梦》这部生命之书、青春之书、至情之书的机会。《人间红楼》以“华年·情深清浅、心眼·世事洞明、天机·梦里梦外”为章节,详细解读了《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它丰富的情感世界。
“这本书是我写作计划之外的书。”潘向黎聊及了这本书创作的幕后故事,潘向黎在父亲潘旭澜的影响下,10岁时就开始读《红楼梦》,四十多年里细读百遍,她对《红楼梦》的每个版本、回目、句子,每个人物、场景都信手拈来,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的心情下读《红楼梦》对她而言都有着不同的感受,“我觉得我对红楼的理解,别人虽然也有,但他讲出来就感觉差一口气,就差一点,我很急很难受啊,我就想给这帷幔一把拉开。但又会想自己还是写小说吧,不要随便去涉及别人的研究领域,但我在不停的看《红楼梦》,这种着急的感觉会非常顽强的一次又一次地向我走来,越来越高涨,可以说我最终是按捺不住了要写这本书,要把内心的帷幔全部撕开,所以说这不是一本我计划之内的书,我以赤诚之心与‘红粉’们分享我发现的红楼之美。”
《人间红楼》的写作是非常爽利的,带着潘向黎自信率真的个性:“如果没有宝黛二人,书中的所有人根本不必也不会出现,他们都是因为宝黛二人才来到这个世间,才在《红楼梦》中出现的。”“认为爱情必定是轻松愉快的人,可不必看《红楼梦》。”这些干脆而带有阅读“爽感”的句子,是作者豪爽性格的反映,更是她对《红楼梦》文本深度把握的体现。 熟读《红楼》半生,作家潘向黎绝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讲故事、街谈巷议说人物,而是正本清源一一检视这部中国文学经典之经典的小说艺术:从叙事技巧到文字风格,从全书真意到千里伏笔,出入于“红楼梦”世界人情、人性的宏观与微观。兼具学者的明敏与女性的慈悲,潘向黎发微抉隐的解读充满了对纸上红楼与烟火人间的“理解之同情”。当“人间”与“红楼”叠放,《人间红楼》道破:人生五味杂陈的喜怒哀惧,其解药都藏在经典文学的字里行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图片、视频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提供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