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龙8国际·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龙8国际·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文化杂谈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2:36:29

 

一如何赛飞“戏呢?钱呢?”的文化杂谈灵魂拷问,在近日举办的文化杂谈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一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江苏省文旅厅副厅长朱斌同样发出了肺腑之言,文化杂谈直言不讳抨击一些戏过长、文化杂谈投入过大,文化杂谈没有在文艺本体上有所提升等弊端,文化杂谈引起在场不少戏剧人共鸣。文化杂谈

他直言“我们把好多事情搞反掉了。文化杂谈现在我们搞一个剧,文化杂谈舞美设计多重、文化杂谈演员多多,文化杂谈带来一个问题:花钱多,文化杂谈我们成就了其他的文化杂谈文化产业,对我们戏剧舞台艺术本身没有任何作用。文化杂谈我们这么多钱,文化杂谈80%以上不在艺术本体。而是在我们艺术本体之外的行业。”他希望戏能够“轻”一些,“不能一下子这么重”。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个舞台剧,道具要拉九卡车,“演一场要200万,怎么搞得起来呢?舞台搞那么重干吗呢?”

大制作、大投入的剧层出不穷,造成的浪费十分惊人。曾经有投资数千万的舞台剧,由于资金链断裂,首演之后难以为继,花了大成本制作的道具最后无处可去,只能堆在体育馆里。除了愈加精良的“服化道”、灯光舞美之外,还有“团队之大”:“黄金班底”大阵容。主创人员的费用不菲,导致剧作成本大幅上升。由于道具过于沉重、演出队伍过于庞大,各种开销水涨船高,“演一场要数百万”,也导致能接演的地方越来越少。沉重的投入,如沉重的脚镣,羁绊了剧院、剧团,令整支队伍都不堪重负。

为何要如此追求“大作品”呢?很大程度上缘于一些院团对奖项的看重,花费大功夫、大投入去新编创排戏,才有得奖希望。但在评奖和评级之后,这些得奖戏往往就束之高阁了,令人心寒心痛。

“大制作”倡导了舞台剧的奢华之风,折射了创作界的浮躁之风。一些戏在灯光舞美方面用了大力气,灯光喧宾夺主,十分忙碌,对于戏的内核,反而忽视了。华丽的制作,掩盖了苍白虚弱的内容,损害了对艺术本体的追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中国戏曲的虚拟手段及其创作方法,可以海阔天空地表现生活内容,可以把“实”变为“虚”,把“有”变为“无”,以鞭当马,以桨代船,是京剧表演艺术中的常用表现手段。过于“实”的舞台布景,不仅造成奢靡浪费,更损害了中国戏曲擅用虚拟手法的传统,动摇了戏曲本体。

舞台艺术动人的硬核还在于好选题、好故事。“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曾说:“一部好电影有三个必不可缺的要素:第一一个好故事,第二一个好故事,第三一个好故事 。”舞台剧同样如此,把力气放在营造戏剧性格、戏剧行动、戏剧冲突上,才能真正“有戏”。

反观当下不少爆款剧,舞台大多走极简画风。舞剧《只此青绿》,舞台做了同心圆的巧妙设计,以呈现时空交叠的效果。剧中,故宫的研究员站在圆盘上,与千年前的希孟彼此对视、凝望。圆环相扣,亦是时空相交。舞剧 《咏春》,舞台空间场景营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基本场景是香港传统的市井街巷,密密麻麻的筒子楼,逼仄窄长的街巷,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舞美效果。同样地,即将于6月底来南京演出的百老汇原版音乐剧《芝加哥》创造了6场多档位演出票秒罄的奇迹,也没有夸张华丽的舞台布景,极简的舞台设计弱化了转场带来的情绪断档,丰富了情感环境的流动性。戏剧矛盾在聚光灯下被放大。这样的极简画风,让人感叹:高级。

当然,辩证地看,不应该绝对排斥大制作。旗舰级大制作所带来的视觉震撼力是无以轮比的。百老汇也不乏这样的大制作。只不过在正式投入之前,有一个制作“小样”,不断试探市场、反复论证的过程,最后投资方才会投入重金打造。而我们的一些大制作,由于走的不是市场路线,而是“评奖路线”,往往“把钱扔到了水里”。

眼下在南京,“紫金小剧场”正轰轰烈烈开演,不少专业院团也开始投身于小剧场作品。由于大多是年轻人的作品,稚嫩在所难免,期待假以时日,其中会有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小而美”作品。

因为,在这样一个社交媒体的时代,年轻人更忠于自己的感受,选择也更为多元,他们成为舞台艺术消费主流群体新生代,对于契合当代价值、审美与市场需求的作品更易共鸣,也会踊跃发言,推动其成为爆款作品。没有了大卡司、大制作的包袱,有了更多年轻面孔和新鲜创意的加入,舞台剧“轻装上阵”或更能赢得观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