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龙8国际·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龙8国际·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起步价又涨了!“不如坐公交便宜”,很多人都在用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5 11:49:06

 

暑期的起步一个周末,在南京游玩的价又王洁感觉自己突然遭遇了共享单车的“价格背刺”,骑行哈啰单车1小时共收费4.8元。不坐便宜小王仔细查看计费规则,公交才发现起步价已经不是人都印象中的“15分钟内1.5元”了,而是起步“15分钟内1.8元,超出时间每15分钟多收1元”。价又

其实,不坐便宜今年清明节假期期间,公交哈啰单车、人都美团单车在上海、起步广州等城市上涨起步价就曾上过热搜,价又由1.5元/15分钟涨至1.8元/15分钟。不坐便宜不少网友表示“不如坐公交便宜”。公交社交平台上,人都也遍布着对共享单车涨价的感慨。

对于涨价行为,美团、哈啰等平台官方曾积极回应称:节假日人力成本、运维成本普遍上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发现,实际上,不只是节假日,主流共享单车平台如哈啰单车、美团单车、滴滴青桔,均有在不同城市上调起步价至15分钟1.5元的举动,不同平台在相应城市也有进一步将休息日及节假日的15分钟内起步价上调至1.8元的规则。

自2014年国内首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ofo成立至今,共享单车行业已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十年来,从ofo和摩拜两强独大到共享单车“颜色风暴”,再到美团单车、滴滴青桔、哈啰单车三分天下,用户对共享单车的评价也从最初的“便宜、方便”到如今的“快骑不起”。

这背后,是共享单车平台高昂的运维成本,以及仍未看到正面盈利数据的行业漩涡。但作为深入城市毛细血管的交通工具,共享单车又是各平台触达海量C端用户的一个有效路径,其所承载的商业愿景,尚未兑现,却弃之可惜。

行至十年,共享单车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企业该如何在成本与盈利之间取舍,用户还能承担多少涨价空间?要想跑通共享单车的商业逻辑,答案仍在风中飘。

从花式补贴到花式涨价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在南京市,哈啰单车、滴滴青桔单车的计费规则为工作日起步价1.5元/15分钟,周末、法定节假日及其前后连接的休息日起步价1.8元/15分钟。美团单车常规日的起步价为1.5元/15分钟,法定节假日及调休放假日的起步价为1.8元/15分钟。

除了南京,广州、西安、合肥、武汉等城市也有共享单车平台在执行工作日与休息日不同的计费规则。据记者了解,北京、杭州则暂未推行此类计价方式,起步价维持在1.5元/30分钟的水平。

不过,单次用户并不是共享单车平台最关注的人群,为了增加用户黏性、留住用户,平台纷纷推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次卡、月卡套餐。

由于共享单车的分布具有随机性,并不是每次都能遇上同一家的单车,多位来自不同城市的消费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黄(美团)、绿(滴滴)、蓝(哈啰)三家的连续包月卡,至少会买其中两家,地铁口看见哪家单车骑哪家的。”毕竟,相较于单次价格来说,月卡划算许多。“一个月50块钱左右,享受三家单车畅骑。”

回顾共享单车大战历程,涨价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

2016年,摩拜和ofo两大新锐开始了共享单车“补贴大战”,免费月卡、充值返现等优惠手段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共享单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面上累计出现了70余家共享单车品牌,简直集齐“红橙黄绿青蓝紫”,甚至有一家共享单车采用了“七彩色”。彼时,共享单车单次骑行的价格大多低至0.5元/半小时乃至0.5元/1小时。

这样的“烧钱”运营模式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最终导致了中小共享单车企业倒闭、行业巨头资金紧张的情况。2018年,ofo倒闭,摩拜单车、哈啰单车分别倚身于美团、阿里,滴滴接手小蓝单车(后置换为青桔单车)。

随着互联网巨头的加入,共享单车市场格局逐步清晰。2019年,美团单车、滴滴青桔单车、哈啰单车“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共享单车的价格开始进入上涨周期。不同城市的情况不尽相同,起步价格涨至“2元/30分钟”“1.5元/30分钟”“1.5元/15分钟”不等。

除了骑行起步价上涨,套餐价格也出现过上涨。

2022年1月,哈啰单车宣布7天卡无折扣价由10元调整为15元,30天卡无折扣价由25元调整为35元,90天卡无折扣价由75元调整为90元。

同年8月,美团单车7天卡、30天卡、90天卡无折扣价分别由10元、25元、60元涨至15元、35元、90元,与哈啰单车持平。

不过目前,美团单车、滴滴青桔单车、哈啰单车的套餐价格分别推出了不同的折扣力度,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别整理了三家平台在北京、南京的骑行卡套餐价格,折扣之后,价格各不相同,哈啰单车价格相对较高。

共同的盈利难题

尽管共享单车的单次骑行价格一路水涨船高,但该业务赚钱仍是难题。美团单车、青桔单车、哈啰单车都还没实现盈利。

美团未披露共享单车业务的营业收入,而是将其划在了包括快驴、小象超市、美团优选、共享电单车、充电宝、小额信贷在内的新业务板块中。2019~2023年,整个新业务板块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5年分别亏损67亿元、109亿元、384亿元、284亿元、202亿元。

滴滴则将共享单车业务划在了包括共享电单车、同城货运、自动驾驶、能源和车辆服务、金融服务在内的其他业务板块中。2018~2023年,该板块经调整EBITA(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分别亏损59.45亿元、34.56亿元、88.07亿元、195.14亿元、72.95亿元、51.48亿元。

哈啰在2021年冲击上市失败后,未再更新招股书。其2021年发布的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共享单车及电单车的收入分别为21.14亿元、45.44亿元、55.03亿元,占总收入的90%以上,三年间,公司整体的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05亿元、11.34亿元。

共享单车的亏损,与高昂的成本紧密相关。有共享单车从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共享单车的主要成本包括车辆制造、运营维护与折旧、城市管理费用等。

城市通勤族经常可以看到,共享单车存在“潮汐流”。早间从住宅区骑往地铁站、公交站,或是从地铁站、公交站骑往办公区,晚间则相反。这就需要运维师傅在高峰时段将共享单车搬上三轮车,做好共享单车的“再平衡”。某品牌共享单车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运维已成为他们公司最重要的成本之一。

北京地铁口的一位运维师傅告诉记者,如果不能及时规整、运输共享单车,可能遭遇投诉。

从美团的财报中可以看到,共享单车及电单车动辄就是几十亿的折旧开支,需要不断添置新车来弥补损耗。2018~2020年,美团大力砸钱添置新车,2020年的添置规模高达69亿元。但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未添置(或未公布)新单车和电单车。

“离不开”的共享单车

用户抱怨价格高,企业苦于盈利困难,但谁都难以割舍共享单车。

从用户端来看,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共享单车骑行量达到10.88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日均骑行量达311.57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9.04%。

主管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共识是,共享单车提高了通勤效率,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通勤难题。

哈啰两轮出行行业研究院院长刘芳在2023年第一届新能源新交通产业大会上称,在出行效率上,“共享单车+地铁”是大城市高峰期间最高效的出行方式。无论是公交、“公交+地铁”还是打车,都不如“共享单车+地铁”的组合效率。《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显示,在500公里以上轨道里程城市,“共享骑行+轨道”服务通勤出行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从企业端来看,美团、滴滴、哈啰坚持做共享单车业务都有各自的考量,他们更看重共享单车背后的长期战略利益,而非短期的业绩收益。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美团发展共享单车业务,看重其高频使用特性可以为平台吸引更多新用户,并提高现有用户的活跃度,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基于位置服务的生态圈,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以出行服务为核心业务的滴滴,为保持竞争优势,自然也要跟进并发展这一业务。共享单车作为短距离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可以与滴滴网约车、出租车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构建更完整的出行生态系统,满足用户在不同出行场景下的需求。

不同于前两者的发展逻辑,哈啰单车更希望从单车业务发展出更多生活类服务业务。

在2021年发布的招股书里,哈啰曾设想以共享两轮业务的流量为基础,逐步将业务范围扩展至移动出行服务、本地生活服务。

目前,除基本的出行服务,哈啰app还提供加油、借钱、保险、酒店、景点门票等各类生活服务。这与美团app的服务界面十分相似,或许可以理解为“哈啰正在模仿或跟随美团的发展模式”。

可以预见的是,美团、滴滴、哈啰都不会轻易地放弃共享单车业务。谁能博得更多用户的青睐,考验的是各家企业的综合能力和服务品质。

例如,美团单车、哈啰单车、青桔单车用户都反映过停车难的问题。即用户将车辆停放在白线划定区域内,app却显示车辆不在P点,多次锁车未果后只能被迫支付调度费。此前,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就因反复锁车未果被迫支付1元车辆调度费,将哈啰单车告上了法庭。

滴滴方面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如果因高建筑群、信号较弱、人流量较大或是从无信号环境进入有信号区域影响到定位和地图更新时,可以在确保手机蓝牙和GPS功能开启的状态下,重启更新下app或小程序。“此外,指定停车点会根据城市规划调整、用户建议、点位用车需求变化等因素,在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做出相应调整,如果因此出现停车点变化,可以参考手机地图指引,更换停车点。”

随着竞争的不断深入,共享单车三巨头的大格局或许还会有所改变,但谁能最先走过盈亏平衡线,考验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