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龙8国际·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龙8国际·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校长领衔,师生同写高考作文,南京一中新书《双子星》即将出版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2:30:24

 

随着互联网的校长星即普及、人工智能的领衔应用,越来越多的师生书双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同写我们的高考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是2024年新课标1卷的作文题。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话题,作文中新近日,南京南京一中面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同题作文的将出倡议,全校25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校长星即连校长也不例外。领衔6月30日,师生书双一本集结了该校今年高考师生同题作文优秀作品的同写《双子星》正式面世,学校同时举行分享交流会。高考

记者了解到,这本作文选集《双子星》收录了获得一等奖的南京学生同题作文114篇、教师同题作文29篇,另有校长朱焱的文章作为序言也收录其中。从师生创作的文体看,既有议论文也有小说。

南京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包旭东老师在座谈会中分享了这本师生同题作文选集的创作背景。据悉,南京一中作为教育部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在科学教育以及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上努力实践、不断探索,渐见成效,并初步形成了系列课程矩阵。近40期的“院士1课堂”中,有多位院士曾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题做报告,结合不同学科与角度,带领师生走近科学、探讨话题、审视思辩,与今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素材高度契合,因此,南京一中高中全体师生同写2024年高考作文,切磋交流,教学相长。全体师生的作品于6月18日前投稿完毕,学校邀请了高考阅卷专家双评,从2500多篇文章中评选出了一等奖作品共143篇,集结成册。

据了解,校长朱焱也参与了此次“下水作文”,文章作为“序言”收录其中。“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时代,指尖一点,海量的信息就扑面而来,这个由芯片、算法、模型构筑出的新世界让我们叹为观止。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不得不说,这的确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如此,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吗?”在下水作文《问题的尽头是答案吗》,朱焱校长提出了自己面对这一问题的深思。

他认为:“问题本身即具有独立于答案的价值,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是人类看待宏观和微观世界的方式,是人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追求真知的勇气和行动,当问题的独立价值得到突显,我们就不再只关注‘问题’,而更看重‘提问’,无论是传统时代还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工具的最大特征正在于此。”“做勇敢的提问人,做问题的思考者,做思想方法的贡献者,那样,问题的多与少在人类这里都将不是问题!”

活动现场,一批学生针对写作高考同题作文,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芮雪同学以《回答时代之问》为题写作,她说:和人工智能相比,我们的优势大概率不在技术,而在于创造性和对人类传统的理解。所以我们应该运用自己‘人’的特性,拿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和代代传承的文明智慧来解决问题。只要在牢牢抓住这些特性的基础上去利用人工智能,那我们就可以做到乘时代之风,驾驭人工智能,而非被人工智能所驾驭。”

学生代表王若水说:“我认为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类对于‘思考’欲望的减少。人们把思考的任务全盘交给AI,然后沉溺在那些最简单也最虚幻的快乐中。但其实AI的原理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经验和信息,哪怕它会进行数据的重新组合,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类已知的东西,过分依赖于AI而不进行新的创作,会带来创新的消失AI的作品也会越来越相似,最后变得同质化。”

语文老师、学校思益读书社社长王玲说:“看到学生的作品,我真的觉得很惊讶,他们的思维远比老师日常对他们的了解要深邃。我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这对我们也是一次学习促进。”

包旭东老师说,此次高考同题作文的写作活动,是一次教学相长的过程,是一次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也促成了全校师生的群体思考。“这样的一次群体思考,可能开启了一扇窗户,就是我们怎么去面对未来的生存和生活,怎么面向未来做一个学习者,怎么对接已经到来的未来。这样的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产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也会产生。让我们持续做一个思考者,相信思考的力量。”

据悉,为了能让师生的作文被更多人看到,这本2024年高考师生同题作文优秀作品选集《双子星》不久后将正式出版发行。

见习记者顾晨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兰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