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龙8国际·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龙8国际·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断章取义要不得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6:31:38

 

《有子之言似夫子》这篇文章出自《礼记》,断章《礼记》相传由西汉的取义戴圣编写,是断章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标题里的取义“夫子”, 就是断章儒家开创者孔子,而“有子”则是取义孔子的一名重要弟子——有若。

有若的断章名号在今天已经不算响亮。比起他,取义很多人更熟悉颜回、断章曾参,取义或者子贡、断章子路。取义但在当年,断章有若在孔门的取义地位和影响力丝毫不亚于曾参,从两件事中便可初探端倪。断章其一,《论语》几乎对所有的孔门弟子都直呼其名,而只对两名弟子使用了“子”的敬称——称有若为“有子”, 称曾参为“曾子”。其二,《史记》写孔子去世后,有若被孔门弟子当作孔子的替身来参拜,原因是“状似孔子”, 也就是跟孔子长得像。

一次互不相让的争论

作为孔子的学生,有若和曾参都比孔子小很多。一般认为,有若比孔子小33 岁,曾参比孔子小46 岁。当年孔子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而且往往是“户外课堂”,随时随地开展教学,这就使得不同弟子听到的教诲有些差别。所以,孔门弟子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问题, 互通有无,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孔子逝世之后。

某日,有若向曾参请教道:“问丧于夫子乎?”这里的“丧”,指的是丢官。如果丢了官,应该怎么办?显然,有若自己并没有听孔子讲过相关的事,而此时孔子已去世,所以他找来同门的曾参询问。曾参表示,老师还真讲过,说的是“丧欲速贫,死欲速朽”。什么意思呢?“丧欲速贫”,简单说就是丢官以后,最好赶紧破产——颇有些幸灾乐祸的意思。除了这句,曾子还“买一送一”,说孔子还说了句“死欲速朽”,就是死了以后,最好赶紧腐烂。

丢了官赶紧完蛋,死了赶紧腐烂,这是孔子的观点?有若当即表示: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种话哪儿能是孔老师这种君子说的?可曾参很笃定:老师讲的时候,我就在边上呢!谁知有若仍然不信:这不可能是一位君子的观点!曾参也较上劲了:不信你去问子游,他当时也在!子游的年纪和有若差不多,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中唯一的南方人, 有“南方夫子”之称。可哪怕有子游做证,有若虽然口气缓和了一点儿,但仍不相信:好吧,就算夫子说过,也一定有别的原因!

子游口中的真相

子游听完曾参的转述后,大吃一惊:有若说的话,和夫子说的太像了!“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确是孔子所说的,但另有隐情。

原来,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在宋国住过一段时间。孔子是宋国人的后裔,和宋景公同宗同族,因为当时已经名闻天下,所以受到了宋景公的高度重视。这就让时任宋国大司马、手握宋国军政大权的桓魋非常不爽,他觉得自己的权势受到了威胁,不但屡次对宋景公说孔子的坏话,还派人前去劫杀孔子。孔子对桓魋的态度很有意思,他一边离开宋国,一边对弟子们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我的德行是上天赋予的,区区桓魋能把我怎样?话虽这么说,该躲咱就躲;虽然躲着他,依旧鄙视他。这就叫战略上的藐视,战术上的重视。

桓魋这个人,除了嫉贤妒能,还以权谋私。桓魋派人给自己打造厚重的石椁,以待死后使用。“椁”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可以保护里面的棺木。一般人做椁使用的是木材,而桓魋为了彰显地位,特意派人用石材打造,而且三年都没造完,可谓劳民伤财。孔子本就瞧不上桓魋,听说这件事之后,就说了句“死欲速朽”——死了赶紧烂掉算了,这么耗费财物干什么呢?

显然,孔子讲这话是在讥讽桓魋。我们绝不能忽视具体语境,不能因孔子说过某话,就认为那是孔子的观点。有若所说的“夫子有为言之”,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丧欲速贫”,自然也有具体语境。子游说,孔子说的是南宫敬叔。南宫敬叔本是鲁国大夫,也做过孔子的学生,在丢掉官位后一度离开了鲁国。后来他回国,拉着满车宝物入朝,以求复官。孔子对这种行为表示不齿,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了谋官而到处行贿,那还不如赶紧破产,于是说出了“丧欲速贫”。所以,简单把“丧欲速贫” 当作孔子的观点,也是断章取义。

有若的高明之处

听完子游的话,曾参对有若大为佩服,但也十分好奇。他又一次找到有若,除了告诉他事情的真相,也顺带表明自己的困惑:你怎么这么料事如神?

有若说,很简单,看看孔夫子自己怎么对待“死”和“丧”就知道了。起初孔子做中都宰(今山东汶上县的主政官员),就曾制定了下葬的规矩:棺要四寸厚,椁要五寸厚。假如孔子认为人死了就该赶紧腐烂,怎么还会制定这样的规矩呢?后来,孔子辞掉鲁国大司寇 (鲁国最高司法长官)的职位,花了十几年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在快要到达楚国的时候,孔子还相继派出子夏和冉有,让他们提前进入楚国了解情况。假如孔子觉得丢了官就该赶紧完蛋,他又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呢?

由此可见,有若不只听一个人说的话,还会考察他平时的行为,从而做出全面的判断。《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早年也轻信别人的言辞,但最后发现很多人仅是说得好听,却并不真正去做。后来,孔子除了听别人说什么,还观察别人做什么,看言行是否一致。这样既可以发现言行不一的人,又可以辨别传言的真伪。

有若最初听到传言时并没有轻易相信,也没有因为某些话是孔子亲口所说,就奉为圭臬。他始终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了人云亦云或断章取义。难怪孔门弟子会将他视为孔子的接班人——有子之言似夫子,诚然不虚。

邵 鑫  著 中信出版社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