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创造赋予大运河美好未来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1 20:30:21
昨天上午,用创予大运河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在扬州举行,新创这场论坛以“融古汇今,造赋千年运河与中华文明”为主题,美好并于下午举行四个平行分论坛。用创予大运河
今年是新创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来,造赋大运河的美好历史贡献、时代价值愈发为社会重视,用创予大运河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顺利推进,新创纵贯近3200公里的造赋中国大运河正在成为一条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美好特色旅游带。用创予大运河
在当天论坛中,多位专家学者聚焦大运河保护、造赋传承、利用现状,交流如何对大运河文化实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经2500多年历史沧桑的大运河焕发勃勃生机,使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AI技术赋能
大运河文化的时代表达
AI是当下前沿的科技成果。在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看来,文生文、文生图、文生音乐和文生视频等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在大运河的文化开发当中也大有可为,将为大运河注入不同维度的活力。
“大运河存在于真实生活中,也存在于文化典籍中,能不能把历史上那么多写运河的文字作品用AI进行再创,能否把大运河沿岸的历史人物以AI分身的形式再现,能否运用AI谱写《世界运河之歌》,用AI给大运河制作宣传片、短视频,未来,都有无限可能。”沈阳说,畅想一下,我们可以像《黑神话·悟空》一样做一个大运河游戏,大家化身劳动者,一起去开掘运河,创造历史。
同时,AIGC也可与运河文旅相结合,增强行业的多维性。沈阳说,人工智能可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更沉浸式的旅游内容,比如通过AI绘画、VR/AR等技术展示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地域风情等,让游客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魅力;也可提供更多元、更灵活、更创新的旅游方式,如通过合成数据、元宇宙等技术构建虚拟世界,让游客在数字空间里体验真实的旅游场景;还可提供更智能、更精准、更便捷的旅游服务。
“文博+”助力
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更新
“越来越多的文博破圈,正在呈现‘社会化’趋势,出现了很多‘文博+’的新业态、新范式。”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向勇说。
运河文化遗产如何进行保护更新?如何实现价值转化?在向勇看来,“以人为本”尤为重要,文化遗产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今天早晨在瘦西湖跑步时,每条路都可以跑到湖边,这个空间是属于大家的,文化遗产的空间也该如此。”
向勇表示,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这个观念越来越主流,并带动了很多“文博+”新业态、新范式。比如最近非常突出的博物馆戏剧,大家去看一些演出、话剧,不再是去传统的剧场,而是去博物馆。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就是大家发现话剧可以把博物馆静态的文物,通过一种叙事的方式让大家进到这个场景,沉浸式体验文物背后的故事。而博物馆社会化的思潮也直接带动了文博热,包括博物馆文创、博物馆文旅、博物馆研学、博物馆戏剧、博物馆游戏、博物馆综艺等。
博物馆的社区化也是一种新趋势。现在很多博物馆跟它所在的社区结合在一起,融入老百姓生活,成为“左邻右里”。
发挥运河价值
成就美好生活
大运河既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丰厚资源。申遗成功十年,运河遗产的价值愈发显现。
“‘美好生活’是运河遗产的最大价值。”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说,大运河过去是一条运输河道,一条生态河道,一条给人民带来美好生活的河道,在今天,大运河美好生活有五个“美”的体现:遗产价值美、交通运输美、文化景观美、人民生活美、文明交流美。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这十年,是大运河迎来新的生机的十年,我们要让大运河更多从原来的文物保护单位,变成最美好的文化景观,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大运河的时代价值。”
龚良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例。博物馆通过11个展览展示的方式,全流域、全方位、全过程展示了中国大运河过去和今天。2023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接待的420万人次观众中90%是外地人,而50%的观众是因为要看大运河博物馆而来扬州。
“大运河对城市贡献真的非常大。如今,运河沿岸生态环境的保护,运河巷道的拓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绣花式修复,这些都让今天生活在运河边上的人们,能够变得更加幸福。”龚良说。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表示,从2014年6月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到2019年5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再到2019年12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印发,三个重大事件走过了从各自独立到彼此融合的发展历程,并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