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龙8国际·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龙8国际·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致敬中国医师节丨一封封感谢信,见证双向奔赴的“医”往情深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4:34:32

 

今年8月19日是医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主题为“崇尚人文精神,致敬中国证双彰显医者仁心”。医师在这条医者路上,节丨爱与信任相伴,封封赴责任与坚守同行,感谢医生不止是信见向奔治病救人的守护者,更是往情人文精神的传递者。他们用心灵抚慰每一颗痛苦的医心,用爱点亮每一条充满希望的致敬中国证双路,而与之回应的医师是一封感谢信,是节丨一首藏头诗,是封封赴一次感恩行动,诉说医患之间彼此信任、感谢彼此关怀的信见向奔“双向奔赴”,这股互相交织的涓涓细流,温暖着每个人。

“这首诗藏着21名护理人员的名字”

图一   感谢诗

平日里总说自己“没才气”的尹先生,住院10天多,一连写了三首诗。7月31日,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心血管科收到了这份别样的礼物。

“【林】川同颂爱无疆【艳】姿忙碌影匆忙【美】意怀仁德韵长【娟】秀温柔医道显……”其中一首藏头诗,巧妙地嵌入了科里21名护理人员的名字,让人不禁感叹:原来,最动人的诗意,藏在一颗感恩的心中。

7月17日,尹先生因胸闷、胸痛和频繁呕吐来到医院,接诊的副主任中医师支颢发现,他因幼年脑损伤,现在有较严重的继发性癫痫、脑出血等后遗症。虽然详细的心脏与脑部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却陷入了迷茫。正当支主任一筹莫展之际,护士长林艳说的一句话提醒了他,“跟他同病房住院的患者,碰巧是尹先生的妈妈。前几天听她说,孩子因幼年期间遭受过伤害,现在不爱跟人说话,并经常会陷入焦虑的情绪。”

“或许病因并不在身体,而是在他的心里。”明确病因后,支主任带领团队为其进行双心治疗,同时针对胸闷、便秘的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3天后,尹先生胸闷、便秘不适感消失,腿部血栓也被清除大半。医护人员的关怀,不仅治愈了他的病痛,更抚慰了他焦灼不安的心。

说起与心血科的结缘,其实要从2015年算起,因为妈妈患有心血管慢性病,尹先生经常来院陪同治疗。近10年的联系,科里不少医生都是他列表里的“活跃好友”。这一次,他住院后,便萌发了写感谢诗的念头。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个人,他每天都不经意地在医护介绍栏前溜达记录。作品完成后,他还和妈妈一起修改检查,确保准确无误。

当收到这首诗时,主管护士娄东燕感动地说道,“明明可以用简讯传达感谢,他却坚持一笔一画将真心呈现。”那一句句质朴的诗句,如同他住院期间所得到的温暖与关怀,平实却动人。

“谢谢您,我的医生爸爸”

  感谢留言

印象中,医患之间的关系总是仓促、短暂的。可就在今年6月14日,父亲节前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莫绪明教授,收到了一份跨越20年的“生命赞礼”,“感谢您当年的救命之恩,谢谢您,医生爸爸!”这封信的字里行间,带着岁月的沉淀,温暖而真诚。

写信的人是小玉(化名),一个曾经在襁褓中濒临死亡的小生命,如今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回到2003年,4个月大的小玉,似乎和别的小娃娃有些不一样。焦急的父母带着女儿赶到儿童医院求医,接诊的正是莫绪明教授,“她心室缺损,呼吸衰竭、心率衰竭、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是唯一的选择。” 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初为人父母的喜悦。“当时6个月以内是不开刀的,开刀的确是非常严重。”莫教授回忆道。2003年12月,莫绪明带领医务团队,为当时只有五个月大的小玉实施了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手术。

“我现在跟正常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了,中考的体育还得了满分!”小玉告诉记者,从她懂事起,父母便时常提起莫绪明教授的名字,这个名字深深镌刻在她的心里,“我上大学后有了手机,这两年一直在查。”6月13日晚,小玉无意中搜寻到了莫绪明的联系方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添加微信,没想到竟然通过了!随后,她在手机屏幕上打下了积蓄多年的感恩话语,“我从来没有因为手术留下的疤痕而感到自卑,反而它让我时刻铭记,生命的每一刻都来之不易…..”

读完小玉的感谢信留言,莫绪明教授十分动容,“已经成人,尚知感恩,这是对一个医者最高的赞赏。”

在成长的路上,小玉不仅学会了感恩,还将这份恩情化为行动,热心投入到志愿服务中,一直关爱着患有自闭症和唐氏综合征的孩子们。对此,莫教授尤为感慨,“孩子长大还能回馈社会,这不仅是我们治疗水平的体现,更是一份难得的社会正能量。”

“护士的细腻和敏锐,守护我了的财产安全”

  感谢信

“就差那么一点点,我就有会几万元的损失……”7月10日,扬州友好医院收到一封手写感谢信,字迹工整、情感真挚。这封信中,特别提到了内五科护士孙陈露子。原来几天前,李阿姨倚靠在走廊的窗边,手机外放着扩音器,电话那头的声音,正指示她进行一连串操作。孙护士注意到后,本想上前帮助,却看到李阿姨的手机屏幕页面上,显示有几万块钱。

“阿姨平日里用手机很熟练,怎么突然需要人教呢?”孙陈露子告诉记者,当时感觉不对劲,就问阿姨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被骗了?李阿姨并没有在意,当即回答说,“不是的,是对方要求关闭一个什么东西。”联想到医院和警方对医护人员进行的反诈提醒,孙护士觉得李阿姨可能遭遇电信诈骗了。

宁可多虑了,也要管到底,她赶紧耐心劝说,“阿姨,这笔钱挺多的,您有没有下载什么软件?是不是转给人家?因为现在针对中老年女性的骗局还是挺多的,套路也比较深。”见对自己很好的护士问得这么细,语气这么认真,李阿姨也重视起来,反复回想、核实事情经过。直到电话那头,对方听到护士提醒的话后,竟恼羞成怒地发火了,李阿姨这才恍然大悟,果断挂了通话,终止进一步操作。

那天之后,李阿姨一笔一划写下这封感谢信,字里行间洋溢着感激之情。在病房中,孙陈露子不仅仔细照顾李阿姨的身体,更用细腻的关怀与敏锐的直觉,守护了她的财产安全,“我想只要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看到了,就不会不管。更何况,她还是自己的病人,我们朝夕相处,彼此很信任。”

“多问一句、多说一句,让老人感受更多温暖”

黎艳,南京鼓楼区江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家庭医生。三十余年,她始终坚守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最前线,一周五天出门诊,签约400多名患者,还有7张家庭病床,近20个居家养老的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常能看到黎艳医生的诊室外排着长队。社区的老人们依赖她,不仅因为她精湛的医术,还有她带来的温暖。

半夜三更,无人求助时,怎么办?给黎艳打个电话吧。顾新霞老人是黎艳的家庭病床患者,经常会发热,每当深夜发烧出门就诊不便时,她便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黎艳从不推辞,每次都耐心教导,“用水擦手、擦额头、擦身体、多喝水。”她告诉记者,如果发烧温度不高,没有其他不舒服的话,一般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好转。

在社区的每一处,黎艳成为患者心中不可或缺的守护者。去年11月,李德仁带着老伴胡家芳,将一封感谢信送到黎艳手中,“这种一直把病人放在心中的好医生,让我们老夫妻俩十分感动……”一个月前,李德仁老人因意外烫伤,出了许多水泡,老伴胡家芳进行了初步处理,伤势未见好转。在无助与焦虑中,两位老人急忙向黎艳求助。晚上7点多,黎艳接到电话后,赶紧放下碗筷,前往6公里外的老年公寓,为老人进行清创、消毒、抽液等紧急处理,足足忙活了两个多小时。确保伤势得到初步控制,她才放心离开。接下来的日子,她每天上门换药,直到老人完全康复。

作为基层医生,她总说,“只要求助到我们,我们多问一句、多说一句,就能让老人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黎艳经常上门给老人测量血压、血糖、送药,每天通过微信叮嘱老年人一些注意事项。她深知,对于老年人而言,疾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有心理上的压力和不安。她总是耐心倾听老人诉说,很多老年人听力不好,说话听不清,他们就用纸笔写下来交流。门诊外的时间,黎艳都会进社区网格服务,有熟悉的老人遇到了经常会邀请她:“黎医生,中午来家里吃饭呀。”

实习生 王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航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