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五!东大牵头5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4:26:42
6月24日,全国全国科技大会、第东大牵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头项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成果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摘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荣获获奖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五位(通用项目)。年度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全国获奖成果覆盖三大奖。第东大牵此外,头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荣获东南大学获奖总数为7项。年度
熊仁根院士团队与“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熊仁根院士团队牵头的“分子压电体的铁电化学设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团队原创性地提出了“铁电化学”理论体系,对分子压电材料的设计、合成、调控和机理进行了科学阐明,带动相关领域走出了大海捞针式的盲目探索,进入了化学设计、可控合成和精准调控的新阶段,实现了铁电物理到铁电化学的“0到1”创新。该项目相关成果得到了多位中外院士和权威专家的肯定与好评,称其为“突破性发现”,并将压电材料“拓展到了新的领域”,实现了“引人注目的突破”。
尤肖虎院士团队与“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尤肖虎院士团队牵头的“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毫米波相控阵具有空间电磁波合成与灵活波束方向调控功能,项目成果引领并支撑我国毫米波相控阵从化合物工艺到CMOS工艺的跨越,以及从传统瓦片式到平板式高集成的跨越。项目形成授权发明专利56项,发表IEEE JSSC等著名期刊论文40余篇,实现30余款CMOS芯片和60余款平板相控阵的产业化,多款产品获国内首台套认定。产品具有低成本、高性能、快速交付等极强的战新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基于全国产化工艺流程,有效破解“卡脖子”问题,产品已在国内外主要卫星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商等100余家单位及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中规模化商用。
洪伟教授团队与“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与测量仪器”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洪伟教授团队牵头的“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与测量仪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十几年来,东南大学洪伟教授团队,围绕相关标准制定、设备研发与生产、网络建设与运维全链条的重大测试需求,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支持下,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信道测量、信道模拟、电路与系统参数测量和空口信号测试与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突破,基本形成了全链条测试解决方案,研制了成体系的仪器设备,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提升了我国微波毫米波测试仪器整体创新能力与装备水平,与国内同行一道,为解决我国微波毫米波测试仪器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蒋金洋教授团队与“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设计与多维性能提升关键技术”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蒋金洋教授牵头的“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设计与多维性能提升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如何突破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设计、使役性能多维提升的关键技术,是工程领域的世界级难题。该项目锚定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需求,在3个国家“973计划”课题、1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的资助下,以跨越纳-微-细-宏观的多尺度思维,创建混凝土损伤抑制新理论;以一个基体和两个界面为核心,发明多功能强化、多层次防护的提升新材料;以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融合为基准,构建多目标智能设计新系统。历经17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积累了千万量级原始数据,开创了严酷服役条件下结构混凝土长寿命设计和阻-隔-缓-延多维性能提升体系,实现了侵蚀与疲劳可抗、渗透与锈蚀可防、性能与寿命可控。
刘攀教授团队与“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与主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刘攀教授牵头的“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与主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面向交通强国建设国家战略需求,针对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与主动管控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突破了多源信息协同下全天候交通运行精准感知、复杂环境下交通状态精准辨识与事故风险预警、多瓶颈耦合作用下车道级交通流协同控制等技术难题,形成了支撑高速公路智能化运行管控的成套技术及系统装备并大规模推广应用,实现了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精准辨识、主动管控等技术突破。成果支撑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示范等重大示范工程,高速公路交通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此外,东南大学参与完成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煤/生物质燃烧过程PM2.5生成与调控”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通讯员 吴涵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