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意味什么?城镇化建设为何再提速?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0:32:58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城镇城镇还要根据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化率化建何再功能定位、提升提速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因地制宜、至接稳扎稳打,近意不能冒进也不能搞齐步走。城镇城镇
新型城镇化有了新路线图。化率化建何再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提升提速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要经过5年的至接努力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意这意味着,城镇城镇届时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增至近10亿人。化率化建何再在“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提升提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目标已提前实现的基础上,城镇化建设为何再提速?我国城镇化的至接空间和动力还有多大?
城的比重上升,乡的近意比重下降,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3年的66.16%,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33亿,近10年累计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但是,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且202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8.3%,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低18个百分点左右,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在城镇落户。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存在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一些城市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但居民上学、看病、养老越来越难,大量进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一些中小城市和县城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不足。无论是基于国际经验,还是从提升发展质量来看,我国城镇化都还有较大潜力和空间。城市比乡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供给,农民进城就业愿望仍然比较迫切。随着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潜能将持续释放,并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巨大投资需求。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拉动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
人要在城市落得住,最关心的无外乎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这也是《行动计划》将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列为各项任务之首的重要原因。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我国将统筹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着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意味着,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还要根据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功能定位、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能冒进也不能搞齐步走。《行动计划》聚焦两类重点地区进行了分类施策:对于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对于城镇化率较高且人口持续集聚的地区,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推动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
还要看到,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农民进城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城市还没有扎下根之前,不要着急断了回乡村的后路,要保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我国推进的是“新型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体现出的正是对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的深刻考量,通过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既让能进城愿进城的人更快更好融入城市,也让留在农村的人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