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中国·北疆绿潮奔涌】乌梁素海“蝶变重生”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2:29:38
央广网巴彦淖尔6月5日消息(记者刘晓祺 见习记者邵玉琴)在历史的气象长河里,乌梁素海遭遇过“生死劫”,看中最终迎来生态修复焕新。疆绿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潮奔这里曾是涌乌盛唐时期的边塞重城,拥有四通八达的梁素商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蝶变后因地质变迁,重生古镇沉入海底,气象乌梁素海浮出水面。看中
乌梁素海原为黄河故道。疆绿19世纪中叶,潮奔母亲黄河在河套地区南移,涌乌留下惊鸿一瞥,梁素缔造了享誉世界的蝶变黄河“几字弯”的“塞外明珠”乌梁素海。
航拍一碧万顷的乌梁素海(央广网发 牛天甲 摄)
“浩瀚红柳海,水明芦苇青。鱼欢掀银浪,鸟悦忘返程。”这首诗足以证明乌梁素海曾经的美。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在“鱼米之乡”河套平原东部。北依阴山,南临黄河。整体水域面积293平方公里,集湖泊、湿地、草原三大景观于一体,隶属于乌梁素海湿地自然保护区。
它是全球范围内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多功能湖泊,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也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湿地、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我国北方候鸟南迁途中重要的天然驿站。
有一种蓝叫“乌梁素海蓝”(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乌梁素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生态多样化等重要功能。
曾经的乌梁素海水草丰美、碧波荡漾、候鸟翔集。到上世纪90年代,乌梁素海出现自然水量补给减少,再加上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在当时,每年有多达5500万吨的污水排入乌梁素海。到2008年,乌梁素海水污染达到顶峰,湖区暴发大面积“黄苔”,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氮磷及重金属超标,鱼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少,淡水渔业基地功能逐渐丧失。
乌梁素海曾饱受黄苔之苦(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乌梁素海生态“告急”,生态系统治理迫在眉睫。之后,一场守护乌梁素海、守护湿地的生态保卫战打响。
从2018年起,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全面启动,重点实施总投资50.86亿元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和总投资35.89亿元的《“十四五”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整体生态质量逐步好转。
到2023年,乌梁素海湖心断面水质已满足规划确定的Ⅳ类水目标,鱼类、鸟类种类、数量逐年增加,湖泊生态综合指数健康。
如今这里芦苇浩荡、百鸟啼鸣。曾经因水质恶化而被迫离开的鸟群如今又飞回了乌梁素海。
赤麻鸭“一家人”在这里享受天伦之乐(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初夏6月,天朗气清,记者一行走进乌梁素海,用心领略这片由山水林田湖草沙编织的巨绿色湿地长廊。站在乌梁素海码头极目远眺,连绵壮阔的水域山水相连,深蓝色的湖面与湛蓝的天空融为一体,蔚为壮观。
一簇簇芦苇荡随风律动,发出“沙沙”低鸣。乘游船穿过一座座鸟岛,观群鸟嬉戏,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
记者从乌梁素海的生态新旧对比图里感受到治理前后的明显对比。治理前湖面绿苔弥漫,而治理后的水面清澈透明。
乌梁素海成为鸟的“快乐天堂”(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鸟类栖息繁育是检阅生态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因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乌梁素海湖区现有鸟类260多种、鱼类29种,再现了鱼翔浅底、百鸟翔集的美好景象。
“赤麻鸭是一种过境候鸟,也是生态环境的天然‘监测员’。”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海区管理大队大队长刘文斌告诉记者,自从赤麻鸭落脚乌梁素海后,从最初的几只繁育到现在的五六万只,如今已经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了留鸟。冬天也在这里“抱团取暖”,集体过冬。
在这里,随时都能看到海雕、白骨顶、草鹭、大红鹳划过水面,泛起丝丝涟漪。特别是洁白如玉的疣鼻天鹅,成双成对嬉戏水面。乌梁素海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疣鼻天鹅的重要繁殖地。
马海民,近40年坚守乌梁素海,监测着水质的变化,更关切鸟类能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鸟叔”。
在乌梁素海,还有很多像马海明那样长期坚持鸟类保护的湿地守护者。
“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这一句殷殷嘱托成了每一位乌梁素海生态治理部门和保护者时刻牢记的使命和责任。
在中央、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等各级部门的重视下,在管理区的重拳治理下,今日之乌梁素海,沃野平畴、烟波浩渺、芦苇浩荡、群鸟欢飞。
乌梁素海成为游客观光休闲的热门打卡地(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活脱脱一个‘塞北江南’。”来自江苏的自驾游爱好者苏东亚表示,从打卡这里的第一天起,就深深地喜欢上这里的环境和气候,计划在这里展开深度体验。
如今这里乡村和美,美美与共。这片北疆壮阔的沧海绿野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牵挂向往的地方。
刘文斌说,今后,守护好祖国的这颗“塞外明珠”,已成为他心中最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