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2:22:23
说起古人的微史记中秋节,现代人的微史记印象无非就是拜月赏月、斗香拜财神……但其实古代过中秋,微史记内容可比这些更丰富,微史记也更热闹。微史记在古代,微史记中秋节可是微史记不亚于上元节的全民狂欢节。
中秋帖子诗意图 清·董邦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虎丘古代也是网红景点
与现代人一样,古人过中秋节,微史记也会放个“小长假”,微史记通常是微史记从农历八月十四一直过到八月十六。在这三天里,微史记古人制造出无限的微史记狂欢。据《清俗纪闻》载,微史记古代的微史记文人雅士除了与家人团圆外,还会邀请朋友们一起来举办雅集,也就是“看月会”。
早在唐代时期,大诗人白居易就曾约了一群文友在洛阳相见,并与他们在中秋节的夜晚一同欣赏了嵩山与洛河的月色,后来他还将此写在了《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这首诗里。可见,中秋节举办文人雅集,从唐代开始就流行起来了。
白居易诗里的嵩山与洛河的月色是很美,但要论火爆程度,还得是明清时期的江苏苏州。当时的古人只要想出去旅游,第一个想到的旅游城市就是苏州;谈到苏州,必去虎丘;说及虎丘,言必称虎丘的秋天。
明代旅游达人王士性算是见过“世面”的,他曾在《五岳游草》中写道:“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还有两位明代的苏州“土著”也可作证,申行时估计不止一次在虎丘过中秋:“今年风雨暗中秋,信宿还能续胜游。锦缆徐牵青雀舫,丹梯重上白云丘。开樽此夕歌连袂,说法何年石点头。宾从联翩明月夜,襟期绝似武昌楼。”归有光的曾孙归庄在《虎丘山》诗云:“吴中多名山,最胜称虎丘,游人无时无,绝盛惟中秋。”可见,苏州虎丘的游客,无时不有,尤其是到了中秋节“小长假”,那可是挤满了人。
十二月月令图八月局部清·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的大型赏月音乐会
古人出趟门不容易,虎丘又这么挤,不搞点风雅的名堂出来,岂不是亏了?这一点还真的不用为古人担心,他们实在太会玩了。
明代的苏州,在中秋节的晚上,古人们会早早去适合赏月的风景胜地“占座”:在地上铺好坐毡,再摆上美酒佳肴。当然,若是干坐着赏月未免也太过无聊,除了饮酒作诗外,古人的行李箱里还会装着乐器,随时演奏。不愿意自己演奏的,还会提前请好乐队和歌手,用来现场助兴。
当然,最热闹的时刻还是当月亮升上来之时,几百处赏月的人都在争相奏乐庆祝,对此明代文人袁宏道描述道:“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千百个人聚在一起大声唱歌,甚至还以歌喉相斗,并且唱的可能还不是同一首歌,这个现场声效实在是太震撼了。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当明月升起后,大型赏月音乐会现场又从“疯狂版”变为“抒情版”,丝竹管弦的乐声随着月光一同洒向地面。
到了后半夜,人渐渐少了,丝竹管弦不再用,一些高手开始上场清唱:“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后来,明末文学大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五《虎丘八月半》中也有类似描述。
从袁宏道的“衣冠士女,下迨蔀屋”,以及张岱文中所言“土著流寓”“士夫眷属”“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傒童走空之辈”,可以看出当时苏州的中秋月夜既有当地的“土著”,又有外来的流寓客。至清代,沈朝初《忆江南》词云: “苏州好,海涌玩中秋。歌板千群来石上,酒旗一片出楼头。夜半最清幽。”可见,苏州虎丘中秋月夜的狂欢已成为风俗。
苏州虎丘的中秋月夜即使再疯狂,也是正常人能理解的范畴,而江苏昆山有个叫顾瑛的文人却在公元1360年的中秋节举办了一场惊世骇俗的雅集。
在举办中秋雅集之前,顾瑛就为这个雅集做好了准备:提前建造好了自己的坟地。
好友齐聚,顾瑛开始发言:“各位亲朋好友,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坟地!人生难免一死,与其等着我死后,你们这些老朋友在我的坟前哭,不如今天我还活着的时候,我们这些老朋友们在此痛饮赋诗!”虽有点晦气,但文人总能理解文人,谁还没“发疯犯病”的时候,于是这场中秋雅集荣登“史上最难忘中秋”。
月下把杯图 南宋·马远 天津博物馆藏
中秋家宴上,最受欢迎的是“芋头”
除了外出赏月听唱过中秋节以外,一顿丰盛的中秋宴也是少不了的。明代江苏南京人的中秋家宴上,不仅有月饼,还要搭配八样时令美食,如桂花鸭、桂花糖藕、板栗烧鸡、芋头烧肉、茭白肉丝等,菜式不固定,但必须寓意吉祥。其中“芋头”是家宴上的“宠儿”,时人认为在中秋节吃芋头可以“遇(芋)好事”“遇(芋)贵人”。也有将芋头煮熟,用藕粉勾芡,加上红糖、桂花,制成桂花糖芋苗的吃法,至今这都是南京远近闻名,具有代表性的甜品。到了清代,中秋节吃芋头又有了辟邪消灾的寓意,据清乾隆《潮州府志》记载:“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由于芋头的外皮坑洼且一层毛皮,古人认为这跟鬼的皮肤一样,把鬼的皮给剥了,就相当于驱鬼了。
吃完家宴后,古代女性还有一个集体“走月亮”的风俗,实际上就是一起到大街上去看月亮,看灯,看街景以及去沿街的店铺买点喜欢的物件。当时南京的夫子庙东市最受欢迎的是绘有月宫图样的剪纸,姑娘们买回去可以用来绣鞋面,还有一些有着桂花设计元素的头饰也很受欢迎。
不过,这个不够刺激。古代中秋节当夜,年轻的女性还会凑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去“偷瓜”,就算被园子主人发现了也不会说。据安徽文人吴梅颠所写《徽城竹枝词》:“八月中秋偷北瓜,相逢不当贼来拿。芋头多子亦遭窃,佳贼原非饱自家……玉手纤纤好摩抚,新娘求子自中秋。”其中“北瓜”在明清的江南,是南瓜的一个别称,而年轻的女性偷瓜就是为了求子。后来,这种风俗在南方地区越来越流行。对此,《金陵岁时记》中也有记载:“金陵俗,中秋月夜妇女有摸秋之戏。尝往茉莉园,以得瓜豆宜男。”不喜欢“偷感”这么重的古代女性,想在中秋夜求子,还可以选择在游玩过夫子庙后,跨过秦淮河的桥,到桥南去兜一圈。据说回来后,便会如愿怀孕。当然,未婚女子也有自己的玩法,她们会在中秋夜去果园摸取瓜果,以瓜果的优劣来预判是否能觅得如意郎君。
明清时代的男孩子们在这一天也没闲着。他们会一起到野外去捡各种瓦碎石头,在中秋节的黄昏之前,将这些碎瓦碎石搭成一座塔,然后在塔上点很多盏油灯。后来这个活动延续了下来,演变成了“烧宝塔”,看起来非常壮丽。
无论古人在中秋节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狂欢,那都是对团圆的一种向往,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金陵小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