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铭砖里寻访千帆竞发的隋唐盛景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0:27:31
日前,铭砖一块洛阳含嘉仓遗址出土的访千帆竞刻铭砖出现在在扬州“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中。这块刻铭砖,隋唐盛景正面阴刻铭文10行110多字,铭砖讲述了隋唐时期大运河承载天下粮仓的访千帆竞故事。
“含嘉仓遗址出土刻铭砖现存43块,隋唐盛景仅有2块是铭砖完整的,扬州展览的访千帆竞这一块就是其中之一。”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隋唐盛景《隋唐洛阳含嘉仓城考古发掘报告》编撰者之一商春芳告诉记者。铭砖
这块刻铭砖上记录了从苏州运粮到洛阳的事。
两块完整铭砖都和江苏有关
“含嘉仓 东门从南第廿三行从西第五窖 合纳苏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万三□□石耗在 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纳了……”
正在扬州展出的隋唐盛景这块刻铭砖,上刻110多字,铭砖如今已不是访千帆竞那么容易理解。商春芳做了详细解读,隋唐盛景她告诉记者,这110个字,一是标明这口仓窖的地理位置;二是标明这批上缴的糙米数量,以及上缴日期;三是标明正式入窖时间。
铭文中“通天二年”,即公元697年,唐武则天主政时代。太平公主把“年少、美姿容、善音律”的张昌宗荐给武则天,也是在这一年。
“‘白多’,可以理解为是糙米的等级;‘耗在’,是包含了从苏州运到洛阳,一路上的损耗。”商春芳解释说。
最难理解的是铭文中又出现一个时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这一年是公元699年。
商春芳告诉记者,隋唐时期,粮食从外地运至洛阳后,并不能立刻入仓,而需要做一些处理。当年考古人员发掘含嘉仓时,发现含嘉仓西北方的管理区有一处建筑遗址,推测为晒台。外运来的米粮到含嘉仓后,过秤、晾晒,经过处理达到储存条件后再入仓。这段铭文中的两个时间点,其实就是苏州的这批粮食,在含嘉仓晒台区域处理的时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是正式入仓时间。
在这段铭文中,我们还看到15个人的名字和职位,如“正纲录事刘爽”“仓使王花”等。“这15个人都是这批苏州粮食入仓的经手人。”商春芳介绍说,粮食入仓,有相应的制度规定。经手人将名字刻入或写入铭砖,是其中之一。“其实,入仓时,除了刻砖铭,还要立碑于仓窖外。碑文与砖铭内容相同。取粮时要两相对照,以防出现私自挪用、克扣、偷盗等情形发生。但年代久远,放置在仓外的碑早消失无踪迹,只剩下这块刻铭砖,因深埋地下仓窖,才有机会重见天日。”
据当时的考古记录,在整个含嘉仓遗址发掘中,共发现刻铭砖48块,现存43块刻铭砖资料中,只有两块是完整的。除了与苏州有关的这一块刻铭砖,还有另一块完整的刻铭砖,墨写铭文,有意思的是,那一块也和江苏有关。
“含嘉仓 作人秦 东门从西第十二行从西第三窖 □润州开元十四年租糙米壹万壹千壹”。这块墨写铭砖出土于后来被编为“48”号的仓窖,所储粮食来自今天的镇江。铭文中的“作人秦”,是指做砖的是一位秦姓人。这批粮食同样经过一年多的晾晒等处理,在开元十五年七月十六日才收入仓窖。
此外,在出土的残破铭砖上,还出现了“徐州”“楚州”等字样,楚州即今日的淮安,那是这两地运粮至洛阳的历史见证。
这块完整刻铭砖上的铭文记录了从镇江运粮到洛阳的事。图源:《隋唐洛阳含嘉仓城考古发掘报告》
含嘉仓仓窖曾被认为是西周墓
“扬州展出的这块刻铭砖,是在第一批出土的含嘉仓仓窖中发现的。”商春芳介绍说。
根据她参与编著的《隋唐洛阳含嘉仓城考古发掘报告》,含嘉仓遗址的发现最早是在1969年10月。当时“我国第二条南北铁路干线焦枝铁路动工修建。作为该工程配套项目之一的洛阳铁路分局车辆段,需增建一个车辆检修车间。洛阳博物馆依例在此考古钻探,发现两排11座呈六角形的‘西周墓’。”
这种墓葬形制,考古人员没有见过,对此也十分重视,决定对其中5号“墓”进行考古发掘。到当年11月,经过仔细探查,发现这并非西周墓,而是大型竖穴坑。在7.4米深的底部出土数块残破方砖,拼接后,发现阴刻“含嘉仓”字样,并记录有年号和粮窖位置、粮食品种、数量、经手人等。
1970年,洛阳博物馆配合向阳轴承厂基建项目建设,再次在此范围内钻探发掘,发现大面积地下粮窖遗存。他们选了其中一座进行考古发掘,就获得了与苏州有关的那块完整的刻铭砖。因砖上也有“含嘉仓”字样,再根据史书记载的含嘉仓的位置,与考古地点完全相符。最终确定这里就是含嘉仓所在地。
商春芳介绍说,对含嘉仓的考古发掘,共发现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各一条,“含嘉仓粮窖共钻探出287座。但因为含嘉仓所在区域的地面上还有一些障碍,无法钻探发掘,根据当时含嘉仓所在的区域范围以及仓窖的排列规律,有人推测,含嘉仓共有仓窖400座左右。”商春芳告诉记者。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仓窖四周有城墙、城门,整个仓城西北部是管理区,其余为仓窖区,仓城内有纵横街道,所以称为含嘉仓城。仓城城墙西南角的含嘉门,西北角的德猷门,仓城西墙上的仓中门、东墙上的仓东门都已被考古人员发现。
含嘉仓与隋唐通济渠地理位置关系。图源:《隋唐洛阳含嘉仓城考古发掘报告》
碳化谷子来自北宋,为何能保存至今
地窖储粮,古已有之。商春芳介绍说,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地下储粮了。《尚书》上说:武王克商发巨桥之粟,大敕于方姓,巨桥纣仓也。纣仓,其实就是商朝国家粮仓。
周秦以来,洛阳一带设粮仓就很多。隋唐时期,设在洛阳的更多,含嘉仓只是其中之一。城外还有一座隋代设置的回洛仓,规模比含嘉仓大,有700多座仓窖。
“含嘉仓是隋唐两代大型国家粮仓,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国家用粮多赖于此。”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含嘉仓储粮580多石,将近全国主要大型粮仓储粮的一半。
据史料记载,含嘉仓所在的地方隋代称为含嘉城,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这年三月,宇文恺奉命营建东都,同时尚书右丞皇甫议也主持一项大工程,就是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征调数百万人,疏浚通济渠、邗沟、永济渠和江南运河。
含嘉仓位于隋唐洛阳城北面,紧贴郭城北墙。那里地势高,地燥、土坚,有利于长期储存粮食。从苏州运往洛阳的粮船,走江南运河,过长江,经扬州,沿邗沟到淮安,西上淮水,走通济渠,通洛水,再经城内水道,送至含嘉仓。在对含嘉仓的考古发掘中,也已发现了水道码头。从含嘉仓、回洛仓、洛口仓等规模,可见隋唐时期,大运河百舸争流、舳舻万计的盛景。
为了更好地储存粮食,含嘉仓的仓窖内还要经过特殊处理。地面先经过烘干,再垫以草木灰,铺上木板,再以两层席子中间夹一层谷糖,最后才装入粮食。“根据含嘉仓考古发掘,可以看到,含嘉仓粮窖都经过用火烘干的过程。在一些仓窖内还发现一些黑褐色的粘稠状物质,可能是未提炼的原油,这应该是烘干仓窖的材料。”商春芳介绍说,“在一些仓窖内,还发现了草木灰、木板、蒲草等物,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窖藏粮食所用。”
如此周密的准备,储存效果如何?西安出土的太仓内的一块刻铭砖可作为借鉴。据铭文记载,大中三年(849年)入窖的粟,储存七年后,到大中十一年秋天,取出翻晒,再次储入仓窖。
现在,含嘉仓遗址在经过考古发掘后,只有编号为“160”的仓窖保留了下来,这座仓窖还保留着大半窖炭化的谷子。根据它的结构层次和文献记载分析,含嘉仓的粮食也是用的低温密封储粮。“也就是在气温零度以下把粮食装入仓窖,按要求封闭,之后地面温度不管怎么变化,仓窖内温度仍然可以保持在零度左右,也就是让使粮食处于冬眠状态,不生虫,不发霉变质。”商春芳说,据测定,这批谷子的年代为公元1065年左右,属于北宋英宗时期。“宋金战事不断,宋室南迁,洛阳为金国占领,含嘉仓粮窖深藏地下,没有被发现,这可能就是它能保存一窖粮食的原因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