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龙8国际·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龙8国际·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刘少椿旧藏之中国第一落霞式古琴“龙吟”琴归后人陶艺之手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0:28:58

 

古琴龙吟,宛如一曲悠扬的刘少旋律,穿越了时空的椿旧藏尘埃,终于寻觅到了今世的中国之手知音。陶艺,第落这位出身于古琴世家的霞式才子,向我们娓娓道来一部传世之作——“龙吟”古琴的古琴传奇。这张琴,琴归乃是后人他的外公,那位享誉琴坛的陶艺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先生的珍藏。刘少椿先生,龙吟作为当代古琴广陵琴派的刘少集大成者,其琴艺之高超,椿旧藏早已名扬四海。中国之手

据悉,第落1937年,“龙吟”琴与刘少椿先生所藏的其他五张名琴——虎啸、蕉叶等,共同被收录在“今虞琴刊”之中,而后又由沈草农先生悉心珍藏。如今,这张太师祖刘少椿先生的“龙吟”古琴再次现世,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将人们带入了那古今交织的美妙境界。

在中贸圣佳的腹地,来自四面八方的京琴友、曲友、学友们齐聚一堂。琴人们各展所长,一时间,琴音缭绕,云烟四起,仿佛置身于龙吟虎啸、烟水茫茫的幻境之中。那丝丝入耳的弦音,扣人心弦,仿佛能听到百年千年之前蚕宝吐丝的细微之声。

昆曲老生名角张卫东先生,以中医行、京剧行的老话寄语古琴界,希望琴人们能够拥有“一笔好字,两口昆腔,三才文章,四季衣裳”的素养。在扬州之外,第一次聆听到如此多广陵同门的琴音琴韵,双耳仿佛被美妙的音符填满,以至于至晚未敢再触碰他琴,生怕打破这美妙的和谐。

作为一代宗师,刘少椿先生昔年集琴家、拳家、藏家等身份于一身,其琴艺与藏品皆为世人所瞩目。1937年,《今虞琴刊》曾将其收藏的“虎啸”“龙吟”“蕉叶”“宣和”四琴誉为中国当世名琴,与裴铁侠的“大小雷琴”同列。沈草农先生初见“龙吟”时,便为其所倾倒,最终得偿所愿,将其收入囊中。他喜不自胜,赋诗以表心意:“因缘物我悟浮生,偶听龙吟四座倾。愿共青氈珍世守,敢辞白发鼓长清。”

英雄得宝剑,必展长虹之志。沈氏后来在香江沪上教授蔡德允琴艺,将香港琴脉传承下去。他还曾教授查阜西琴艺,传世录音仅有《平沙落雁》《秋塞吟》《渔樵问答》等作品。沈氏得琴时,见刻跋中“古越沈子星垣所藏”字样,不禁感叹这张琴历经沧桑,不知几易其主矣。然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龙吟”古琴的传奇故事和美妙琴音,都将永远传颂于世间。

1989年2月27日,陶艺,从香港收藏家、古琴家沈兴顺先生处得知“外公收藏的落霞式“龙吟”古琴,现收藏在沈草农先生的表妹,吴汉初家里”。29岁的陶艺,是一位穿着港风、烫着卷发,酷似“成龙”的时尚青年。当见到“龙吟”的那一刻,他形容“像见到外公刘少椿,见琴,如见人……”“琴缘”未了,35年后,这张沉睡的古琴,再次回到陶艺先生的手中。不是人寻琴,而是琴寻人,堪称一部《琴寻记》。

当陶艺先生得知这部古琴的下落时,他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他形容那一刻,就像是见到了外公刘少椿本人,琴与人,仿佛融为一体。这份深厚的琴缘,让他在时隔35年后,终于让这张沉睡已久的古琴重新焕发生机。

这张古琴,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它见证了刘少椿先生的琴艺传承,也见证了陶艺先生对古琴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如今,这张古琴重新回到陶艺先生的手中,仿佛是一种宿命的安排,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神奇。

陶艺先生并没有将这张古琴束之高阁,而是积极地投身于古琴文化的传承与普及之中。他邀请了故宫博物院修复古琴的专家来对古琴进行修复,并举办了“龙吟兮烟水”古琴雅集,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这张古琴的韵味。

在他的努力下,古琴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他不仅将外公刘少椿的收藏无偿捐赠给陕西富平县,建设了纪念馆和音乐厅,更是将古琴艺术带到了更多人的生活中。

在雅集现场,马俊昌先生弹奏着龙吟古琴,那悠扬的琴音仿佛穿越了时空,让人沉醉其中。昆曲老生名角张卫东更是以中医行、京剧行的老话寄语古琴界,希望他们能够传承好这门古老的艺术。

樵歌一曲众山响,刘少椿先生的琴艺与人生,如同这张古琴一般,历经沧桑却历久弥新。如今,龙吟古琴重回刘家后人手中,更是让人感叹命运的轮回与传承的力量。

在这张古琴的传奇故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承不息。而陶艺先生,正是这传承之路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古琴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古琴艺术的魅力与价值。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