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去看“童眼里的新江苏”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4:28:04
扫码查看回放
扫码进入专题
《童眼里的开学新江苏——2024年江苏省中小学开学第一课》正式开讲,节目在紫牛新闻、第课的新少年志APP、眼里荔枝新闻、江苏江苏名师空中课堂等多平台推出,开学吸引了广大中小学生的第课的新关注。节目跟随“新时代江苏好少年”们的眼里脚步,一同寻访发现“强富美高”新江苏,江苏在实践中激励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开学珍惜美好时光,第课的新争当爱党爱国、眼里自立自强、江苏奋发向上的开学新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第课的新民族复兴大任的眼里栋梁之材。
策划:王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周欣 顾茜敏 王雪瑞 李晨
编导:卢婧 李雪琪 高嘉曼 吴梓莹(实习)摄像:庄建剑 陈金刚 朱信智 高一鑫 朱君贤
剪辑:庄建剑 戴哲涵 高一鑫 罗皞
美编:范林珍
有趣味、有实践 线下寻访拓宽课堂边界
据悉,今年江苏省“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童眼里的新江苏”,这个暑假,由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的“童眼里的新江苏”青少年融媒作品征集活动,吸引了省内一大批中小学生踊跃投稿,孩子们用眼睛去发现,用脚步去寻访,用心灵去感受,并通过少年志融媒平台踊跃投稿,用征文、绘画、摄影图片、创意手作等形式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秀美的新江苏画卷。
在《童眼里的新江苏——2024年江苏省中小学开学第一课》中,一群“新时代江苏好少年”带着身边的小伙伴开启寻访之旅。从常州新能源汽车制造工厂到扬州绿色智能造船基地,从“花木之乡”到张家港永联村,从洪泽湖湿地到长江“美丽岸线”,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描绘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壮美图景。在长江之畔的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大型造船基地,寻访小队亲身体验了科技创新如何跨越式推动传统产业华丽转身,见证了新兴产业乘风破浪,扬帆“新”海洋的壮丽景象;在大美淮安,寻访小队从清江浦记忆馆出发,品读淮安非遗文化、品味淮扬美食,在千年流淌的大运河上与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祁智乘船夜游,感受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的现代活力;在东太湖畔的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没有一件实体“文物”的“元宇宙”空间,更让寻访小队亲身享受了一场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跨时空之旅……一场场精彩的线下寻访不仅拓宽了课堂的边界,也让同学们收获了趣味十足的全新学习体验。
有意义、有指导 大咖“云端”开讲让收获更丰
专家大咖“云端”开讲,让开学第一课意义深厚,让寻访小队收获满满。“6G看上去挺远,其实离我们很近,未来在6G技术的推动下,各行各业将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应用和服务。”“江苏大地上到处涌动着拼搏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潮流。除了著名的‘张家港精神’外,我们还为全国贡献了著名的‘春到上塘’‘昆山之路’等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东南大学教授、紫金山实验室普适通信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明,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何雨,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吉樱,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徐彦秋等专家大咖为孩子们倾情开讲,并送上新学期的祝福。
有体验、有收获 中小学生踊跃分享观后感
“新兴产业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要努力学习,让淮安的故事更加精彩,向世界讲好运河故事。”“新学期,我要像马龙一样,多坚持一分、多收获一点,成为更好的自己。”……镜头前,少年们热切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期待迎接新学期。屏幕外,江苏中小学生在观看了江苏开学第一课后也有许多心得感悟。南京市力学小学二年级的汤歆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开学第一课》,她印象最深的是苏州湾数字艺术馆,“这个没有实体‘文物’的艺术馆,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艺术还能这么炫酷。”
淮安市实验小学五年级的袁皓哲认为,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很有意义。“我喜欢看科幻电影,特别是智能机器人。《开学第一课》带我去看了常州的‘理想’制造工厂,我很震惊,电影里的一些场景竟在现实中实现了!这就是江苏制造和江苏速度。”
相关新闻
守护烈士四十余载 老兵走进“开学第一课”
8月30日,三仓烈士陵园的“守墓”老兵顾平缓缓走进东台市图书馆,当天他带着43年守护烈士英灵的故事,来到“开学第一课”活动现场,给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一课。
“报效国家、一生奉献!”这是顾平与战友立下的誓约。当顾平退伍回到家乡后,他牢牢记得与战友的生死誓言,选择了扎根在三仓烈士陵园。当时,三仓烈士陵园作为乡镇陵园,条件简陋,仅有烈士亭、苏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和公社划拨的2亩多地。没有房屋,他就借来油布搭建工棚;没有水他就自己打砖井;没有电就用马灯照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烈士塔终于落地建成。
守护烈士英灵43载,陵园在顾平手上由原来的2.34亩慢慢扩建到64.7亩。顾平跑遍全国收集红色文物2000余件,整理上传2238名烈士名录,跨越40万里为37名烈士寻亲成功,把陵园打造成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讯员 班雪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