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龙8国际·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龙8国际·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江南温故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6:26:16

 

“年年有余”是江南温故人们常用的祝福语。论起带有“余”字的江南温故地名,全国各地广泛存在。江南温故江西有新余,江南温故浙江有余姚,江南温故江苏张家港有乐余。江南温故但论及“余”字地名的江南温故丰富性,则首推南通。江南温故

南通的江南温故“余”字地名广泛分布在通州金沙以东、启东吕四以西的江南温故通吕运河两岸。从地貌上看,江南温故运河两岸的江南温故这一条狭长地区被单独称为“通吕水脊区”,“余西”、江南温故“余东”、江南温故“正余”、江南温故“金余”、“余北”等一系列带有“余”字的集镇集中于此。

余东镇清代古桥保安桥


南通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余西是通州、海门几乎所有“余”字地名的总源头,余西旧称“余庆”,又称“庆余”。这一带有吉祥意义的地名极有可能来源于《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庆”在史书上不乏记载,北宋的通州设有余庆场,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通州利丰监“管八场:西亭、利丰、永兴、丰利、石港、利和、金沙、余庆”, 余庆场即为其中之一。《宋史·李庭芝传》中又记录“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通吕运河的前身串场河(运盐河)和余庆息息相关,足见余庆场在南通历史上的重要程度。

元代又产生了另外三个带有“余”字的地名:余中、余西、余东。因沙洲扩展,产盐增多,余庆场分为余中场、余西场、余东场。在明代,这三大盐场占了南通六大盐场中的一半,正顺应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古话。清初的《读史方舆纪要》同时记录了这三个盐场方位,表示“余东场旧在州东九十三里。又余西场在州东五十里,又东二十里为余中场”。“余东”、“余西”的地名保留至今,并且两地分别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

余东镇境内的运盐河


和“余东”、“余西”不一样的是,“余中”最终成为历史地名。早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余中就合并于余西场,但1912年余西、余东两场合并,改名“余中”,1938年吕四场也并入了余中场,“余中”的疆域之广,甚至可以比肩宋代的“余庆”,但“余中”最终没有保留下来。今天的余中场旧址位于海门区四甲镇余合村——一个依旧带有“余”字的行政村。

通东地区另一个带有“余”字的重要地名为金余。金余在清代乾隆年间形成集镇,因其位于金沙、余西之间而将两个地名各取一字,称作“金余”。

近代南通在民族资本发展与沿海垦荒过程中又发展出了两个重要的“余”字地名:“三余”与“东余”。1914年,张謇创办的大有晋盐垦公司在今通州湾一带开垦,因当地分属余西、余中、余东三盐场,此地便被命名“三余”,而另一处开垦之地“东余”因位于三余之东而得名。

进入当代,“余”字地名得到进一步扩展。1948年,海门即有最早的“正余乡”。1949年,海门县设新余乡、余总乡、余北乡,均有“余”字。1983年,南通县(今通州区)设余北乡。海门境内的“余”字地名来源通常与余东镇相关,而通州余北则因位于余西之北而得名。

三余镇的海边风光


通东地区因“余”字地名太多甚至发生重名现象,海门、通州先后出现过两个“余北乡”。而“余南村”也分别在海门与通州境内存在,一位于海门余东镇之南,一在通州金余南侧。

如此,从宋代“余庆场”之名衍生出了整个“余”字地名体系,而这个地名体系的背后,则彰显了古代盐场繁盛、近代沿海开垦与当代通东乡镇繁荣的发展历程。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