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龙8国际·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龙8国际·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艺术何以当代?版画的基因研究展分享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2:31:59

 

9月21日至11月3日,艺术研究替身&分身——版画的何当画基因研究展在金陵美术馆二号展厅开展。本次展览由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主办,代版参展艺术家有苏新平、基因王华祥、展分方力钧  应金飞、艺术研究尹朝阳、何当画杜松儒、代版刘春杰。基因

在展览前言中,本次展览的艺术研究策展人徐涛深度分析了艺术何以当代的文体。徐涛写道艺术史学者常常将杜尚的何当画价值描述为“打通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我看来,代版杜尚所提出的基因问题的本质却是“艺术因何而成为人类的必需?”而此后的“观念艺术”正是从各个角度、各种方式主动或者被动地去回答这个问题,展分从而绽放出多元的、开放的光芒,改变了艺术史的结构和走向。

从本雅明的“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路至今,视觉技术所引发的图像繁殖,在视觉消费极为兴盛的今天,艺术已经不能成为人类感官体验的必需,那为何“当代艺术”仍旧是人类的必需?“当代性”的实质又是什么?历史中常常蕴含着当下的答案。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海报上的“禁止掉头”标志表达了一种向前的、“当代性”的意志;而构成这种“当代性”的关键词,也在展览之后的游行标语中展现出来——“艺术为自由”;如果我们将“伤痕美术”至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串联起来,就会发现“自由”的理念一直贯穿始终;语言与媒介的变革只是“自由”的表征;边缘与批判的立场只是“自由”的结果。在此逻辑上,可以说艺术因“自由”而当代,“自由”始终是“当代性”的实质。中国当代艺术所具有的先锋性,正是因为它对一套过去的文化表达出质疑、疏离甚至是冲击,它的普遍特征——诸如开放、自由、独立、创新等也正是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改革中呈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多从这一时期走来,他们的作品中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特征:观念的开放、媒介和语言的自由、个体人格的独立;将艺术体制进行了解构,将艺术的概念从规训中释放出来。例如,方力钧老师创作于90年代初的“光头”形象和苏新平老师创作于90年代末的一系列处于困境中的人物形象,则将人那种既自由又孤独的矛盾凝结为一种普遍状态;王华祥、刘春杰、尹朝阳、三位老师则以寓言的场景描绘出人在各种权力的定义中呈现出的身份模糊性;杜松儒老师称自己在水墨世界里,找到了作为当代人“明心见性”的方式,寻找自己即是探寻自由的方向;应金飞老师在各艺术门类的边界上行走,以“水”的哲学不断的突破重围,尽管他们的艺术风格、语言范式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其内核都是以自由为尺度来丈量、审视、重构人、社会与制度的形态;只要“自由”仍然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那他们的创作就会显现出持续的当代性。

本次展览的主题“版画的基因”中隐含着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当代艺术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版画”这一传统的画种?其原因在于,在“国油版雕”四大门类中,相对更具有“自由”的基因。版画以“技术”为基础,而“技术”比“理论”更倾向于理性和平等,版画并未沉积复杂厚重的画论和等级评鉴标准,不受制于固定的图像范式;因此更易于大众化与社会化——而这正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创作方法与表现媒介方面,版画具有先天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从木刻、石版、丝网印刷、凹版到数字版画,版画语言在拓展、变革时阻力最小,冲突最少。盖因如此,版画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鲁迅等人基于民族救亡境遇的选择而率先参与到时代之中,它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当时的“时代性”。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接受过版画专业训练的人对媒介和技术的把握和掌控更加敏锐,也更容易接受装置、影像等当代艺术语言,因此能够保持理性、开放、自由的心态,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独立性。

徐涛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日益规范、严密、统一的运行机制中正在成为新的话语权;正因为如此,版画因其对权力的不亲和性而始终处于当代艺术评价体系的边缘。通过对版画中自由基因的展现,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当代性”:当代性并非是外在的、视觉范式的当代,而是内在的当代——在变幻万千的新面孔中,版画家们始终坚持着对自由的追求与彰显。

部分参展作品

《荒原系列》 苏新平 纸上铅笔 54×54cm×4 2014-2022年

《绿山水》尹朝阳布面油画120×150cm 2021年

《透明手套》 应金飞 水彩 150×105cm2022年

《方向》杜松儒 水墨248×122cm2018年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