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龙8国际·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龙8国际·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1074年:苏轼city walk在苏州(下)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4:38:26

 

城市漫步(city walk)的年苏概念貌似新颖,其精神内核却自古就有。轼ck苏最典型代表是州下苏东坡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年苏”脱掉雨具,轼ck苏漫步在道路上,州下有一种乐天达观,年苏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轼ck苏传神地描绘城市漫步的州下状态。

熙宁七年(1074年),年苏苏轼在苏州的轼ck苏行走,很短时间内连续走过虎丘山和垂虹桥,州下此时他身体疲惫,年苏精神焕发,轼ck苏在一场city walk中恢复了精气神。州下

一年三度过苏台

这次成功的城市漫步成为苏轼人生中一道深刻的印记。他也为苏州留下许多宝贵财富。比如虎丘原本只是海中的一个小岛,海拔34.3米,面积0.19平方千米。这样的海拔与面积,远远不如苏州境内的其他名山。但在苏轼作《虎丘寺》以及留下“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的话语后,虎丘山地位不断抬升,甚至被誉为“吴中第一名山”。

虎丘内部也因苏轼而诞生众多景点。剑池旁的岩壁虽险峻陡峭难以攀登,可跟剑池比就显得逊色不起眼。苏轼写出“铁花绣岩壁”的诗句后,岩壁增色不少,后人化用苏轼的文字取名为“铁华岩”。

虎丘最高点原无名,苏轼用“云水丽千顷”彰显出最高点能看到最优美的景色。后人化用“云水丽千顷”取名“千顷云”,满是逍遥自在的感觉。《虎阜志》中有“过吴不登虎丘,俗也;过虎丘不登小吴轩,亦俗也”的话语。实际“小吴轩”之名来自苏轼,他曾用“登泰山望小鲁,登虎丘望小吴”,表明“小吴轩”是虎丘最高处,登上它就能看尽苏州风光。

苏轼后来下榻的小吴轩西侧小楼,被人称为“东坡楼”,后遭战火摧残,明代重建改名“仰苏楼”,咸丰年间被毁,重建后又改名“望苏台”保留至今。小楼的屡毁屡建像极了苏轼官场的屡沉屡浮,颇为奇妙。

苏轼离开苏州半年后,接到朝廷调令,要升任山东密州知州。在杭州通判位置苦熬三年的苏轼顿觉苦尽甘来。收拾行李北上时,途经苏州受到好友王诲的挽留宴请。席间苏轼想起年初自杭州到镇江,再从镇江回杭州,两过姑苏,加上今次,一年三过姑苏,遂作《阮郎归》:

一年三度过苏台。清尊长是开。

佳人相问苦相猜。这回来不来。

情未尽,老先催。人生真可咍。

他年桃李阿谁栽。刘郎双鬓衰。

佳人献酒相问苏轼还会来苏州吗?苏轼不知如何作答,只能苦笑感叹,人生无常,就像宴会旁边的桃树李树不知是谁人栽种。“刘郎”是指刘禹锡,曾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苏轼在此借用刘禹锡典故,隐约透露出可能十年内都不能来苏。

一语成谶,元祐四年(1089年)阔别十五年后,苏轼再次来苏观光。此时苏轼已经遭受过乌台安案的迫害,经历过被贬黄州躬耕郊野的悟道。历尽千帆,苏轼归来仍少年。他游览承天佛寺,见僧仲殊的姑苏台诗中有“天长地久大悠悠,尔既无心我亦休”的语句,仿佛仙人手笔,因而与之相交莫逆。

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苏轼由杭回京,高升翰林学士。途经苏州,看到农田遍是积水,男女老幼日夜抽水不敢休息。可惜水涝严重,眼见春种难有收获,饥荒将至。苏轼忧心忡忡之下,提笔写《再乞发运司应副浙西米状》,期盼朝廷拨款拨粮,赈济苏州百姓。

前次苏轼因赈灾而途经苏州,受到盛大招待,深感苏州魅力,今次苏轼为苏州百姓请命,恳求朝廷赈灾。一饮一啄似有天意。除了赈灾,苏轼还向朝廷推荐单锷的《吴中水利书》,期望通过改善苏州水利杜绝洪涝灾害。凭着这些举措,苏轼千年来一直活在苏州人民的记忆里面。

苏州百姓在虎丘山下建立五贤祠,其中一位就是苏轼。更有一位僧人为苏轼送家信,硬生生从苏州一路走到惠州。两地相隔数千里,僧人却用一句“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颇具禅理的话语,轻描淡写撇开路途艰辛。苏州文人更是疯狂崇拜苏轼,模仿其诗文与书法,以至文徵明用“满城尽学苏东坡”描绘盛况。

城市漫步(city walk)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是苏轼调剂生活的灵丹妙药。他一路走一路玩,被贬黄州可以烹煮东坡肉,落魄惠州可以大快朵颐羊蝎子,远走岭南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在美食天堂的苏州,苏轼更是大煮鸡头米,细切河豚鱼,吃遍茭白、莼羹与鲈鱼,化身老饕尝遍姑苏。

而城市漫步的精神对于现代人也有大作用,能劳逸结合缓解压力,为事业与生活搭建桥梁。让我们重走苏轼曾经走过的路,学习苏大学士潇洒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

张圣妹

本文原发吴文化博物馆,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