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0:34:17
今年是何中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正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载千“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考古重要成果展”中,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何中240余件(套)最新考古出土文物集中亮相,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展出。载千开展一个月以来,何中吸引逾30万人次打卡。载千
隋炀帝的蛀牙?
看新时代大运河考古的重要成果
千里通波,舟楫如梭。载千大运河,何中是载千水路,也是何中文路,是载千中国的,也是何中世界的。隋回洛仓铭文砖、载千唐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何中唐邢窑“盈”字款白釉圈足花口盘、北宋烈山窑黄釉印花砖等文物见证着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唐三彩马毬女俑、宋绞胎球、清“荆记肉铺”款白釉黑彩碗、清海马踏浪纹石雕构件等文物描摹了运河沿线的生活与文化;西汉白金三品龙币龟币、唐乾符六年经幢基座、宋青白釉“国清”款刻花碗等文物则记录着运河沟通世界的对外交流。
可超高清、近距离窥视大运河连通者隋炀帝牙齿的“洞眼”。这是中国极少数考古发现的帝王遗骸,所以,隋炀帝的蛀牙也火了。倒悬的顶上河蜿蜒出大运河的形状,贯穿整个展厅,与展览空间交相辉映。有意的是,俯瞰中国的江河版图,横向的长江、黄河、淮河与纵向的大运河,犹如一个大丰收的“丰”字。
还有瑞兽海马脚步轻盈地奔驰着,守护着船只从州桥下穿桥而过;江都宫遗址的复原模型,与隋炀帝墓出土的文物相顾无言……互动性十足的展陈手段,让观众在探索中感受考古揭秘的惊喜。
展览分寻迹、探胜、见证、融汇四个主题板块,从大运河水工及附属设施考古、大运河城市考古、大运河工商及海丝文化考古、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等四个视角,以新发现遗址和新出土文物为线索,展现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新变化、新成就。
新时代以来,大运河考古成果丰硕。据不完全统计,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开展超过200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处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处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是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生动实例。
大运河考古承担了新的历史使命,考古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为大运河沿线多家专题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保护、传承和利用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助推了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依托新时代大运河考古的重要成果,深入挖掘它们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用展览的形式,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大运河,让大运河文化‘火’起来,奏响当代的运河之歌。”
网红博物馆“因运而生”,
提供交流互鉴平台
扬州三湾古运河畔,近8万平方米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犹如一艘巨船泊岸,与古运河相映成趣。十年前,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伴随着古运河新生,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建”。中运博作为一座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大运河专题博物馆,是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标志性项目。
自2021年6月建成开放至今,中运博成为一座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跻身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前十名,荣获2023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截至2024年5月底,已累计接待线下观众超830万人次,线上观众超2亿,7个自有平台粉丝数量超320万。在各社交平台上,也被网友亲切评为“扬州新近必打卡景点”。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认为,“博物馆是一个给公众提供终身教育的场所,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能在博物馆中获得相应的教育认知反馈,我们希望能用新的阐释方法,不断加强与观众的联系,为各年龄段的人群都带来与之需求相匹配的参观体验。”
郑晶表示,“希望大运河博物馆能成为世界运河文化阐释和交流互鉴的平台,让走进博物馆的人能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保护,也能在观照世界运河的展览中形成交流互鉴。让大运河博物馆的影响力持续放大,更好地实践运河的传播和阐释工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