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龙8国际·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龙8国际·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评事街大咖开讲”第六期举行,重铸南京评事街 品味金陵城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4:38:31

 

第五届中秋笪桥灯市即将开启。评品味关于南京笪桥灯市的事街事街前世今生,关于评事街的大咖o第历史和未来,关于传统文化的开讲传承和发展,在灯市正式开启之前,期举一场精彩的行重讨论与交流在熙南里展开。9月9日,铸南由南京旅游集团熙南里街区联合“我们的京评金陵节日”南京工作室共同打造的“评事街大咖开讲”第六期活动如期举行,现场与会嘉宾围绕上述话题各抒己见共话评事街的评品味发展和未来。

“评事街大咖开讲”第六期活动

大咖开讲:评事街是南京重要的城市IP

活动的首个环节邀请了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与城市空间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新、南京市博物总馆研究馆员邵磊进行主题发言。大咖o第

围绕“评事街对于当下南京城市更新的开讲意义”,陈卫新表达了他的期举观点。在他看来,行重评事街是铸南南京重要的城市IP形象。“追溯金陵城南旧史,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就有民居聚落出现,明朝时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是重要商贸和手工业的集散地。”陈卫新表示,明代仇英所绘《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一直享有南京版《清明上河图》之誉,从这幅作品里即可窥见当年评事街的繁华。这片区域自古就有商业传统、文化传统和旅游传统的三融合。尤其是针对旅游传统,未来可以做更多研究和挖掘。同时,评事街自古也一直是城南南北向交通要道。当下,城市文旅更趋向城市行走、城市体验,从步行体系来说,评事街北部接明瓦廊至新街口,西部经鼎新路接仓巷至朝天宫,南部接内秦淮西五华里,东部经三山街接夫子庙、老门东,是非常重要的区域。所以对于整个南京的城市更新来说,评事街的项目实践意义重大。

2009年,评事街作为南京老地名,就已被列入“第一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伫立着由名人与建筑累积而起的“历史大厦”。围绕“南京明代文化的挖掘与评事街重铸” ,邵磊从历史遗存、考古发现、文献记载,详细介绍了明初建都南京对于南京城市发展的意义,同时介绍了评事街的过往。他表示,评事街是明代社会基层组织“坊厢制”的产物。评事街是皮市街的讹称,当时在这里的居住者大多经商,从事皮革加工与珠宝业。“皮作坊”与周围的“铜作坊”“铁作坊”“锦绣坊”等,均是当时南京“坊厢制”的组成部分。结合文献记载可知,明都南京的这些工商业集聚地,也是官贵、富民聚居之所。明代沈琪居评事街东段,并筑“瞻云楼”。居评事街最久者莫若金陵欧阳氏,欧阳氏在此建“式好堂”,堂左辟“宴园”,园中有听秋斋、爱日亭、问月庭诸景。到了清代,评事街最著名的建筑当属江西会馆,后成为南京灯市中心之一。

专家进行主题发言

圆桌对话:如何在新时代做好评事街的保护和建设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在新时代做好评事街的保护和建设”展开研讨。

圆桌对话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系副教授蒋俊回顾了南京西南城市建设的历史。他表示,熙南里所在的这片城市西南区域,起于三国,兴于六朝,发展于明清。三国到晋,城西南区域多为军事辅助区;六朝起,笪桥一带开始成为娱乐区(斗鸭);明代开始,以评事街(皮市街)为核心,形成鱼肉市、蔬菜坊、皮市、果子行、织锦坊、染料坊等“九市十八坊”。评事街的发展壮大与当时南京的新移民有关。明初的发展在延续宋元之前的城市布局基础上,将外来人员更多地布置在这一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商业者,与中华门东区域的商业者,共同构建了南京城南的商业体系与民俗文化空间。

谈到评事街的历史保护,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李玮表示,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原则。在他看来,评事街是老城南最有烟火气的区域之一,它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自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的作坊文化、街巷文化、建筑文化、曲艺文化、民俗文化等,同时它浓郁的商业气息与区域空间环境氛围、建筑样式等也是有别于夫子庙与老门东的。因此在当下,要发挥其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现代经济发展融合于历史街区的保护,让优秀的历史文化以鲜活的方式融入现实生活。对此,他建议可以从三方面展开:一是找准文化定位,注重“新旧”结合,最大限度地活化原貌古韵。二是善于进行节点改造,在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上,用“绣花”功夫精心营造符合现代生活的空间环境,既改善原住居民的人居环境,又保存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三是通过内部改造、创新经营,接轨当下生活。

作为笪桥灯市的组办方之一,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蔡雷民从建筑、戏曲、街巷、商脉、文脉、民俗多个角度,分享了街区建设及笪桥灯市背后的故事。评事街和笪桥灯市有何渊源?原来当年朱元璋“集天下工匠于江宁”,评事街一带成为工商重地,出现了一批以行业为主的手工作坊群落,后统称“明代十八坊”。当年扎灯艺人作坊就聚集在此,他们在这里制作花灯、售卖花灯,人们也渐渐习惯来这里买灯,于是就渐渐成市。根据史料记载,当年笪桥南头是一片空地,每到正月元宵节,人们就来这里玩龙灯、买花灯,人声喧闹,形成古城早期的灯市。

对评事街的保护和建设,一直是熙南里街区建设的重中之重。2020年熙南里恢复笪桥灯市,也正是在街区开发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后的一次探索和尝试,以节庆IP为载体让传统民俗、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蔡雷民表示,未来,熙南里街区将继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独具地域特色和旅游价值的历史文化载体,在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商业运营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昇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