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教名家谈教科研】南京外国语学校蒋兴超:我的成长离不开教科研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0:23:31
【开篇语】
“宁教名家”,宁教南京这个响亮的谈教称号,它承载着荣誉与责任,科研凝聚着智慧与汗水。外国这个称号背后,语学研是校蒋兴超南京一批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对教育科研充满热情的长离优秀教师。为进一步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不开展示“宁教名家”风采,教科即日起,宁教南京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谈教少年志融媒平台推出“宁教名家谈教科研”系列报道专栏。科研在这里,外国您将看到教科研如何助力教师成长,语学研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校蒋兴超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您将感受到“宁教名家”们对教育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们为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教师简介:
蒋兴超,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宁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南京市德育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班主任,南京市师德标兵。三次全国赛课一等奖。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等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10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三本。
困惑・实践・省思・表达
南京外国语学校 蒋兴超
我的成长离不开教科研,离不开困惑、实践、省思和表达。
教科研的源头在困惑
我眼中的教科研,是把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说课堂上存留的疑惑,在课堂之外再去学习、探究、实践和总结。举个例子,小学时学生学过《少年闰土》,到了初中学《故乡》,学习的逻辑起点在哪里?小学生把《少年闰土》当散文读,到了初中学《故乡》,学生按照阅读惯性还把它当散文来读,出现误读怎么办?初中教材里像《故乡》这样兼有散文和小说特质的散文化小说还有几篇,教师如何依体而教?怎样顺着学生的阅读直觉往前走,又悄然进入小说的天地?甚至让散文和小说诗意融合?我想这应该是散文化小说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不断催促着我去学习、思考和探究,慢慢就能转化成课堂教学的生产力。
教科研的价值在转化
教科研真正的价值在转化。转化有两个层意思。一是把学生或教师的疑惑当成研究的课题,教师先认真琢磨,找同伴切磋,向专家请教,然后反复实践。经过实践检验后的真知,自然能转化运用到课堂中。二是将教师自己的研究转化成学生的理解。教师自己知道了什么不算本领,千方百计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才算本领。教学的核心要义是要促进学生的成长,时时想着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哪里需要铺路搭桥,怎样在疑难处周旋,如何自然巧妙地托举学生……处处都显现的是教师的转化之功。
教师如果将实践、探究与思考转化成课堂生产力,那才显现教师无穷的魅力。比如,教学的逻辑起点如何寻找?怎样达成深度对话?在什么地方设置课堂的高潮?怎样让课堂一浪推一浪?如何让课堂既充满活力,又味有余甘?由困惑、实践、思考而形成的教科研,最终将汇成一条小河,它将源源不断地反哺和滋养我们的教学。比如,教《黄河颂》时,我总觉得直露的情感让学生和文本之间隔着多重障碍,经过三轮实践,自然无痕地将他科知识融入课堂学习,明白了怎样入别人的“田”,如何耕自家的“园”。再如,在单篇教学、群文教学、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教学、任务群学习等各种概念纷争时,我主动开展了阅读教学一课多型的实践,最终理解了各类课型的组织结构和价值追求,明白了如何因需择用。还再如,学生对情景任务型写作感觉困难时,我深入研究其测评机理,带着学生审辨情境要素,厘清信息语义层,聚焦任务难点,寻探思维逻辑链,最终找到了破解难题的秘钥。凡此种种,都是在困惑中不断地实践探索,辽阔视域,自我攀越,其目的是努力让课堂四面生风。
教科研的根系扎在课堂
教科研的根深深扎在课堂。种子长出地面蓬勃生长的力量源泉就是课堂实践。比如,小学学了《少年闰土》,初中学《故乡》,衔接点是什么?在新知和旧知间如何接力?当我们不断追问和探索,你会发现自己的眼光和曾经已经存在的理论是心灵相通的。我们实践之后,不妨拾级而上,向中观层面迈进,甚至还能往宏观方面追问。这样,所看到的不光是堂课里的学生,还能看到更遥远的未来。
很多人喜欢援引各种理论,其实那些理论家都有自己的实践田园。他们的根也是一样深深地扎在课堂。我们不妨试着在自己的田园里深耕和追问,试着总结、发现教学的规律,或许你也能成一家之言。教科研不等于写文章,文章不过是你一遍遍探寻之后的学理性的表达。而这种学理性的表达,一方面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深思考和深度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给别人一个再度探寻的肩膀。我觉得这就是教科研最大的魅力。所以我才说,教学和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两翼,两者的本质一样的,而非两张皮,两副面孔。
在我眼中,教科研还有一大魅力,就是让自己的思考不断结构化。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灵光一现的想法,甚至火光四溅的思想。一旦仅仅停留在想一想,而没有持续的行动力,这些四溅的火光很快熄灭。反之,你一旦有了坚定的脚步,四溅的火光就能成为熊熊火焰。教科研就像这熊熊的火焰,能为后来的探寻者以光亮和方向。
特约撰稿:南京外国语学校 蒋兴超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