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担花:苏州人与春天的专属约会③
来源:龙8国际 更新时间:2024-11-02 04:42:47
经营之道
花神,岁时苏州是担花民间信仰中专司百花之神,而花神庙则是人春专门用于供奉花神的庙宇。据前人考证,专属苏州历史上一共存在过九座花神庙,岁时苏州其中虎丘就有两座。担花
据清代顾震涛《吴门表隐》记载,人春苏州虎丘的专属两座花神庙分别位于洞桥和虎丘梅花楼,前者修建于明洪武年间,岁时苏州后者则修建于乾隆年间。担花花神信仰以及花神庙的人春修建,是专属苏州花卉业兴盛的突出表现,据《吴郡岁华纪丽》记载,岁时苏州吴俗以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担花每逢此时“虎丘花农争于花神庙陈牲献乐,人春以祝神釐,谓之花朝”。在清代,这两座花神庙还分别有过几次盛大的活动,而这些都被记载在碑刻之中。
首先是位于洞桥的花神庙。嘉庆十四年(1809年),虎丘的花商、茶商见花神庙颓圮不堪,随众筹对其进行了修缮并勒石以记,碑刻的最后记录下了40余户茶商的店号,捐资多达四百余两。其次是乾隆年间修建的花神庙。事情发生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这一年苏州虎丘的花商公所见花神庙狭隘不堪,于是公所的董事便众筹对花神庙进行了扩建与修缮。这块碑刻所反映出的重要信息有二,第一是在清代虎丘花商已经建立起了花商公所这个组织,这放眼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也恰恰反映出明清时期苏州花卉业的繁荣;其二就是此次捐助者的名单不仅包括了苏州本地的众多花商茶行店号,甚至还包括两家广东花圃和一家福建花圃。为什么广东、福建的花圃会捐助苏州花神庙的修建呢?以及为什么茶商会参与到花神庙的修缮中呢?这一切都要从明清苏州花卉业繁荣的商业景观说起。
前已言及,虎丘花市丰富的文化景观为文人提供了无数谈资,但这一切实际上都得归功于那些被文人视为“无利不起早”的商人。虎丘花市文化景观的基础实乃是它的商业景观,而要论述虎丘花市的商业,则必须从这条链条的底层——花农说起。根据朱勔的传说,虎丘最早一批以艺花为业的花农即是朱勔的后代,后来或许因为艺花有利可图,不少苏州的贫困农民都加入到了艺花的行列之中,乾隆年间所修的《元和县志》记载:“贫民之赖以养生者亦众焉”,以至于黄省曾抱怨说“桑麻之事衰矣”,在整个花卉业的链条中,花农估计是最为勤奋辛苦的,袁景澜曾描述他们是“废晨昏,勤灌溉,辛苦过农事”,因为这是他们“终岁衣食之资赖焉”。清人石韫玉曾写过一首《山塘种花人歌》,其中蕴含了不少明清虎丘花农的实态,比如“江南三月花如烟,艺花人家花里眠。翠竹织篱门一扇,红裙入市花双鬟。”“花田种花号花农,春兰秋菊罗千丛,黄瓷斗中沙的皪,白石盆里山玲珑。山农购花尚奇种,种种奇花盛篾笼。”等句,充满展现出了虎丘花市文化景观与商业景观的交织。
花卉成熟之后,花农就会开始为花卉招来顾客了。据顾禄《桐桥倚棹录》中的描述,这些花农在每天拂晓时都会将精心照料的花卉挑至虎丘花市,供各个花行老板挑选,这些老板则会将他们青睐的花卉栽种成盆栽,再在自己的“四时盆景”店中出售,这些便是虎丘花市中的固定花商。那些被挑选剩下的花卉则会被花农挑着在虎丘花市和苏州城内沿街叫卖,这些花农的身影穿梭于大街小巷,吆喝于市,若是女性,则会提一花篮上街兜售,这才会有“妇女投钱簾下折之”的场面,这些花农与花商同为一体的百姓汇入了百工有业的历史潮流之中,并且频频现身于《姑苏繁华图》中,如苏州的一处码头上就可看见两三位肩挑盆栽花卉售卖的花农,另外一位花农撑船航行在河道上,船尾就放着两盆精致的盆栽。最后在万年桥的附近,亦有花农频频现身,而在靠近虎丘的街道上,我们更可以目睹一场花卉交易的实态:一位花商挑担而走,刚买完花卉的百姓则扛着自己的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虎丘花市之所以受人瞩目,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跨地域商业网络。明清苏州的花卉贸易主要有两个流动方向,其一是苏州花商将苏州本地的花卉输出去,其二是将其他地域的花卉输进到苏州,一进一出,苏州虎丘俨然成为了彼时花卉业的中转集散地,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虎丘山塘附近便利的水运交通。苏州本地那些经过花农花商精心栽种修剪的盆栽就是经由这些河流输入到南京、上海等江浙地区的。外地市场对于苏州花卉业极为重要,甚至可以左右苏州花卉业的兴衰。当时间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国内局势动荡,苏州花卉运输的航线受阻,进而引发了苏州花卉业的一个短暂的萧条期,这在彼时的报纸上有所反映。据1927年5月26日《新闻报》的一则名为“虎丘花市”的新闻称:
虎丘以产花著名......惟年来受时局影响,销路阻塞,花价一落千丈,代代花价,每万(原文如此)仅一元左右,较之去年,相差至三倍以外,而尚未上市之茉莉芝兰,依目下情形测之,客帮(以东三省居多)方面,恐难有起色之望,一般花农,无不忧形于色。
据此可知,苏州花卉业在平常年份甚至可销售至东三省等地域,但在1927年却因时局而销路受阻。1950年,《亦报》上又出现了一则名为“虎丘花市”的新闻,此则新闻开头提及当年的苏州花卉十分兴盛,而原因不在于苏州本地,而在于北京对苏州花卉的需求剧增,苏州花卉得以运输至北京,进而帮助苏州花卉业走出了低谷。新闻最后,作者提及苏州的情况是“只怕你没有出品,而不患销不出去。用不着如往年般拽衣求售了”,这似乎暗示了1949年之前苏州花卉业确实不太景气。
在以苏州为中心的跨地域花卉销售网络中,虎丘花市还承担着引进者的职责,许多花卉诸如茉莉花、白兰花和玳玳花等在历史上大多都是由外地输入的。早在明代,苏州就大量从外地输入茉莉花,因此当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介绍茉莉花时,首先想到的便是虎丘花市的壮观场景:“花时,千艘俱集虎丘。”这些茉莉花的原产地在明代大部分都是江西,《汝南圃史》中就说彼时的苏州茉莉花“皆从江右载来,唯赣州者尤佳”,明人王稚登有诗句充分生动地描绘了茉莉自南来的场景:“章江茉莉贡江兰,夹竹桃花不耐寒。三种尽非吴地有,一年一度买来看。”此外又有“赣州船子两头尖,茉莉初来价便添。公子豪华不惜钱,买花只拣齐屋檐。”的诗句暗示了这些远道而来的茉莉花并不便宜,后来茉莉花在江南一带广泛种植,价格自然而然地随之下降了。
延及清代,兰花、玳玳花等花卉也加入到了输入者的行列,不过此时包括茉莉花在内的花卉等原产地已经逐渐向福建、广东等地转移,这也是为什么在清朝重修花神庙时会有广东、福建等地的花商参与的原因,如《吴郡岁华纪丽》中言及茉莉花是“每当熏风乍拂,花贾从闽中海贩而至”,言及珠兰花则是“生于闽广,叶能断肠”,而兰花早在明代文震亨就将闽中花卉列为第一,两地的商人共享一个神灵足矣可见双方的关系有多么紧密。这些花卉经由河道一路向北,无数花船首尾相连于苏州阊门外的河道上,居住于此的百姓见怪不怪,但却给不少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蒋宝龄在《吴门竹枝词》就说:“苹末风微六月凉,画船衔尾泊山塘。广南花到江南卖,帘内珠兰茉莉香。”在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中,虎丘山塘的河道上就停泊着几艘运送桃花以及其他花草的花船,这实乃彼时虎丘花市的一个缩影。
这些外来舶来花在经过苏州本地花农花商的种植、贩卖和推广后,也深深地嵌入到了苏州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苏州,闻名遐迩的“虎丘三花”,即茉莉花、白兰花和玳玳花,在春末初夏时就开始挑动着苏州人的心弦,苏州人可以于三花的阵阵幽香中品尝三花茶的醇香。在三花之中,尤以茉莉花最受青睐,茉莉花的清香与苏州街头的阵阵歌谣已经一起融入到了苏州人的夏日记忆中。
春风无私又有私,在拂过大江南北的同时又通过花市的形式来与特定的人群相遇。花市当然不仅只有苏州有,苏州北边的扬州,四川的成都,都曾以花市在历史上留痕。但很少有花市像苏州这般兼具繁荣的文化景观和商业景观,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虎丘花市及其诸多花卉入画入诗,成茶成食,往来于天南地北,穿梭于大街小巷:“一肩花压红千朵,担人东风转婀娜”。这些担上的春风,最终被送到了人们的手上。沿途留下的那股清香,至今还能在虎丘、在苏州街头闻见。
愁予
本文原发吴文化博物馆,经授权转载